[发明专利]文字编码转换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6464.4 | 申请日: | 2006-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9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姚春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12 | 分类号: | G06F3/12;G06F17/22;G06F1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勇 |
地址: | 201114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文字 编码 转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文字译码编码的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函数译码编码文字使输出装置不会打印或显示出乱码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历史、地区原因,时常在同一种文字中会出现多种编码方案。而在计算机系统中,如果文字编码与系统预设编码不同,将使得文字不能正确地打印及显示,必须将文字进行编码转换才能变成可以辨识的字符。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发源于美国,因此最早的编码系统也是发源于此。由于他们的数据只需数字、26个英文字母(包括大小写)、标点及其它特殊符号、外加一些计算机系统的句柄即可,因此当时一个字节的大小只需7个位即可包含所有所需的信息,总共可容纳128个符号,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ASCII编码。
然而对于欧洲语系而言,7个位的编码空间不符合所需,因为除了26个英文字母外,欧洲许多国家还需要拉丁字母、特殊字母的上下标及其它符号等,才能完整表示他们的语言。因此原来的编码系统必须再扩充,由7个位变为8个位,以容纳那些多出的符号,这就是ISO8859的编码标准。
然而到了亚洲地区,上述的8位编码又不够用了。因为亚洲地区不再是拼音文字,因此多出了成千上万个符号,我们已无法仿照当初ISO8859的做法,设计出属于中文的部分。唯一的作法只有合并几个位来共同表示一个符号,如此才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一个地区所有的文字。例如我们繁体中文最常见的BIG5编码,就是将两个字节合起来看成一个字。但当一份文件中同时要有中英文时,意味着我们要有一个规则可以区分这个字节应该视为ASCII码,或者它与它的下一个字节应合起来视为一个BIG5码。
然而在某些场合下,我们仍需要在同一份文件中记录多国文字。以BIG5编码为例,它可以确保中文字与ASCII码可以同时存在,不至于混肴。但如果我们要同时表示中文、日文、韩文到多国语文,则因每种文字的编码方式不同,将会变为乱码显示。例如,当我们欲使用打印机打印出一份韩文文件时,会因一般计算机中所使用的是微软繁体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 OS),以及数据库中的内码不同于韩文内码,而导致在繁体环境下内码错乱。又,部分使用者所使用的软件,会自动将多国语文转成其它编码方式,也会导致打印机无法正确辨识多国语文的编码,导致只能打印出乱码。
因此,本发明将公开一种文字编码转换的方法,使输出装置(例如:打印机)能将各国文字顺利打印或显示的方法,避免因编码方式的不同而无法正常打印或显示各国文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所编写的程序,使计算机在其任何一操作系统环境下,都可以顺利、正确地打印或显示出各国文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有效解决其文字编码不兼容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一种文字编码转换的方法,应用于一计算机中的一操作系统,利用操作系统中一数据转换服务(Data TransformationServices)及一数据库中的转码表,用以将所欲显示或打印的文字,做一转码的处理,使其顺利显示或打印,文字编码转换的方法包含下列步骤:输出一第一文件;利用数据转换服务将第一文件中的文字内容导入一临时文件文字文件;将临时文件文字文件的每一文字拆解成十六字节编码内容;将拆解成十六字节的文字内容对照其所能显示或打印的一转码表重新编码;以及输出至一动态连接数据库中,以达成显示或打印该文字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文字编码转换的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其可避免先前技术因编码方式的不同而无法正常打印或显示各国文字,而使输出装置(例如:打印机)能正确地将各国文字顺利打印或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转换文字编码的流程图;以及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转换文字编码的示意图。
图3为一在中文操作系统中欲打印韩文文件所作的一转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计算机
12 输出装置
100 中央处理器
102 操作系统
1020 数据库
1022 数据转换服务
1024 动态连接数据库
10200 内码
10202 转码表
S20~S28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64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