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斜底抗倾覆抗滑移基础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0652.X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常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27/00 | 分类号: | E02D27/00;E02D27/3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04***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底抗 倾覆 滑移 基础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基础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斜底抗倾覆抗滑移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建筑结构型式不断涌现,近年来出现的拱形网架结构,由于其跨度大,内部可不设柱,且施工快捷而倍受瞩目,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但采用该种结构型式时,作用于基础顶面上的水平推力也因其结构特性比传统结构加大了很多,这样就要求基础具有更大的抗倾覆及抗滑移能力。为了保证基础的抗倾覆及抗滑移能力,以往采取三种结构型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基础型式,如图4所示,只能简单的加大基础的尺寸,从而增加基础自重,以保证其抗倾覆及抗滑移能力足够大。这样做虽然能解决问题,但无形中却大大增加了基础混凝土及钢材的用量,在经济上造成了较大的浪费。第二种是底面为斜面的结构型式,该结构虽然比第一种结构增加了抗倾覆能力,但是要想增加抗滑移能力,也需要增加基础自重,因而也存在较大的浪费。第三种是底面为斜面并带有抗滑趾的结构型式,该结构比以上两种结构有较强的抗倾覆抗滑移能力,但是由于该抗滑趾仍用混凝土制成,其与混凝土底面的结合处不牢固,容易产生裂缝甚至断裂,从而降低基础的抗滑移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斜底抗倾覆抗滑移基础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混凝土浪费及抗滑趾与基础底面结合处易裂缝等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它包括基础底座(1),基础底座(1)的底面为倾斜的,该底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基础深入地下多的侧面为迎力面;抗滑趾(2)采用钢板制造,其上段深入基础底座(1)中,下段深入基础的地基中。
抗滑趾(2)的上段有弯折段(3)。
本发明还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将抗滑趾(2)上部缩短,并在其顶部设置钢板(4),在钢板(4)上有锚拉钢筋(5)。
锚拉钢筋(5)上部有弯折段(6)。
夹角α的取值为:土质地基为tgα=0.1∶1;岩石地基为tgα=0.2∶1。
采用本发明提高基础的抗倾覆及抗滑移能力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通过上部结构的计算得出作用于基础顶面的水平推力及其它各项内力指标(如弯距、轴力等);
第二,用第一步骤已有的水平推力及其它内力指标,先按照传统基础型式对基础分别进行抗倾覆及抗滑移设计,可得出同时满足抗倾覆及抗滑移要求的基础对应的长、宽、高;
第三,对该基础分别进行抗倾覆及抗滑移优化设计,即将按上述第二步骤中确定的基础底部改为倾斜型式,并增设预埋钢板式抗滑趾(注意基底倾斜方向,钢板抗滑趾的尺寸应考虑受力及构造要求);
第四,通过抗倾覆及抗滑移优化设计将基底改为倾斜型式并增设预埋钢板式抗滑趾后,基础的抗倾覆及抗滑移能力加大,此时可适当减小基础的外形尺寸,并通过多次基础抗倾覆及抗滑移试算,得出一个最优的基础设计尺寸,该尺寸应保证基础改为斜底并增设预埋钢板式抗滑趾后,其抗倾覆及抗滑移能力满足国家规范中的各项要求,此时,斜底式并增设了钢板抗滑趾的基础尺寸达到最优。
在基础底面增设一个预埋钢板式抗滑趾,基础底面土将对此抗滑趾产生一个与基顶水平推力Eat相反的力即P,此时水平推力的合力变为(Eat-P),很显然,基础的抗倾覆、抗滑移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倾斜的基础结构中增设预埋钢板式抗滑趾,能有效增加基础的抗倾覆及抗滑移能力,从而减少了基础混凝土用量,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加经济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该结构中抗滑趾(2)用钢板制造,其上部深入基础底座(1)中;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该结构中抗滑趾(2)顶部设置钢板(4),在钢板(4)上有锚拉钢筋(5);
图4为传统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5为现有的抗滑趾基础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未经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06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主动式动力座椅装置
- 下一篇:生产氯化丁基再生橡胶的工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