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精度细长圆轴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8889.1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2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叶勇;陈祖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1D3/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014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精度 细长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细长圆轴类零件的加 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细长圆轴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很多。各种加工方法都要涉及到 圆轴类零件外圆特征的加工。如:在车床上车削外圆;在外圆磨床上磨削 外圆轴;在无心磨床上磨削外圆等等。但具体采用哪种加工方法、如何确 定工艺方案视具体的产品特性和精度要求不同大同小异。
如生产以下参数的高精度细长圆轴类齿条,外圆最终尺寸为φ21f6× 557(尺寸精度IT6)、表面粗造度0.8μm、直线度0.08mm、齿条精度7D H GB/T10096-1988。根据《公差与配合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和《金属机械加工工艺员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般采用如 下工艺方案:下料(φ25×603)-调质-铣两端面-手工校直-打两端中 心孔-顶车外圆-调头车外圆-校直(自动)-无心磨磨削外圆(分三次 通磨)-加工两头螺纹滚径-铣齿顶平面-去毛刺-铣对方-去毛刺-加 工齿型-去毛刺-热处理(高频淬火)-校直(自动)-人工时效-抛光 外圆-抛光齿面-滚两头螺纹-探伤-清洗-终检。该加工方案主要存在 以上问题和缺点:1、材料利用率低:由于零件属于细长轴,经调质处理后, 弯曲变形较大,手工校直达到的经济精度不高,为保证车削余量,采用φ 25热扎棒料,材料利用率只达到70.3%;2、粗加工阶段较长:在磨削外 圆前就有两次校直工序、两次车外圆和打两端中心孔,使得粗加工阶段在 整个加工过程中占用时间相对较多;3、生产效率低:一方面由于粗加工 阶段较长和手工校直质量不高,顶车后外圆质量(直线度、表面粗糙度等) 难以达到一定要求。因此,外圆磨削余量最大达到0.7mm,分粗、细、精三 次磨削。因而细长圆轴类齿条的制造成本较高、生产率低,难以适应大批 量的生产要求;4、高精度细长圆轴类齿条的轴线直线度要求是该类零件的 一个重要技术要求,直是以细长轴两端中心孔为校直基准,因此中心孔就 成为细长轴圆轴类需件的主要定位基准。中心孔加工、维护所形成的成本 是细长圆轴类零件加工成本中构成部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材料利用率高、生产周期 短、生产效率高及制造成本低的高精度细长圆轴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高精度细长圆轴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料:毛坯料采用外径接近最终产品外圆的冷拉料;
b、毛料的校直:用双辊轮精密校直机对调质后的毛料进行校直;
c、外圆的加工:在无心磨床上采用贯穿磨的方法对外圆进行粗、精加 工;
d、几何特征的加工:以加工好的、精度较高的外圆为基准对其余的几 何特征进行加工;
e、最终热处理:对上述加工物品表面进行常规热处理;
f、最终热处理后的校直:利用细长轴类零件两端外圆上的外倒角(短 外锥分别与校直机上的定位锥套的内锥组合以形成夹紧定位;校直机8上 的定位锥套安装座、螺钉、垫圈构成定位部件;校直时,细长轴类零件置 于防止因过压而损坏定位部件的辅助支撑上,定位部件左、右移动完成装、 卸零件;带动零件转动通过多个传感器进行直线度检查;
g、其它工序:按常规处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
1、相对于传统工艺方法对原材料的相对利用率为:
A=B/C=[G/(π×r12×L×ρ)]/[G/(π×r22×L×ρ)]
=r22/r12=12.52/10.752
≈1.35
公式中:A=原材料相对利用率;B=新工艺对原材料的利用率;C =传统工艺对原材料的利用率;G=零件净重;r1=新工艺所采用原材料(冷 拉棒料)截面半径;r2=传统工艺所采用原材料(热轧棒料)截面半径;L =零件长度;G=零件净重;ρ=材料密度。
结论1.35>1。对原材料的利用率有显著提高。
2、由于采用外径接近最终产品外圆尺寸的冷拉料和外倒角(短外锥) 定位校直法,在工艺过程中取消了一道在零件两端加工中心孔工序、两道 顶车外圆工序、一道校直工序、改三次通磨外圆为二次通磨外圆。共节省 五道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8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架薯类脱粉机
- 下一篇:手持式装置及其具有输入功能的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