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转化体的分泌型RpfB因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7519.8 | 申请日: | 201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9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师长宏;张海;李元;李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1 | 分类号: | C12N15/81;C12N1/19;C12N1/20;C12R1/84;C12R1/32;C12R1/3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转化 分泌 rpfb 因子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生物技术领域,涉及细菌复活促进因子B(RpfB因子)的表达与纯化,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转化体的分泌型RpfB蛋白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1、Rpf因子的发现及其活性
Rpf(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最初是在M.luteus(藤黄微球菌)中发现,该因子可以在皮克(10-12)水平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促进休眠菌的复活和生长,由于Rpf的功能类似于真核生物的生长因子,所以被称为细菌的生长因子。Rpf除能促使休眠菌复活和生长以外,对正常生长的细菌也有相应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参与了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目前已查明了Rpf氨基酸顺序并确定了编码这种蛋白的基因,相似的Rpf基因广泛分布在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菌中。研究发现M.Luteus的Rpf蛋白结构域具有与Rpf蛋白一致的生物学功能,能够代表Rpf的完整活性。
经杂交试验证实在多种分枝杆菌中也存在Rpf基因,在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MTB)H37Rv株和牛分枝杆菌的基因组中Rv0867C(RpfA)、Rv1009(RpfB)、Rv1884C(RpfC)、Rv2389C(RpfD)和Rv2450C(RpfE)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均具有Rpf样作用域,即高度保守的70aa残基(可能就是Rpf样蛋白的功能作用域)。上述五个基因与M.luteus的Rpf基因同源,MTB的Rpf结构域具有M.luteus菌Rpf结构域相似的功能,即单个结构域与Rpf样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一致,代表了Rpf的完整活性。其中四个基因编码的蛋白是分泌蛋白,推测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也具有Rpf作用-促进细菌生长。
Rpf因子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参与了细胞间的信号转导。Rpf蛋白发挥作用在两种情况下是必需的,一种是将低密度细菌接种于培养基时,繁殖生长需要Rpf。Rpf对102CFU/ml的BCG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105CFU/ml的BCG作用不明显。另外一种情况是休眠菌复苏时需要Rpf。在Ecoli中表达的任何一种Rpf样蛋白,在皮克浓度就可以刺激BCG休眠菌的生长。Zhu等克隆表达了结核分枝杆菌的Rpf样蛋白,发现其作用有时相性,即对于潜伏期缓慢生长的细菌培养物作用显著,而对培养基中活跃生长的MTB的影响很小。通过细胞壁酶谱分析,发现Rpf蛋白具有溶菌酶样结构域,由于在休眠菌的细胞壁中,新生肽聚糖被惰性肽聚糖所代替,使得其被膜成为一个“茧”样结构,在胞壁复苏时,必须由特定的胞壁溶解酶对其进行溶解,而Rpf就是行使这种功能的蛋白质。
采用大规模插入突变分析发现Rpf样蛋白并不是H37Rv株生长所必需的,而突变RpfB可明显减缓H37Rv的生长速度,提示这5种Rpf样蛋白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重叠,其中RpfB在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分析RpfB的蛋白组成发现其为一膜蛋白,且具有多种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所以该蛋白不仅可能是治疗结核病的新切入点,而且有可能作为新型亚单位疫苗用于防止结核病的复发。
2、结核病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TB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而TB的控制真正需要的是质量可靠、操作简单、快捷的诊断技术。目前我国常规的TB诊断方法仍是结核菌素试验结合抗酸染色和分离培养。结核菌素试验结合抗酸染色的方法准确率较高,但漏检率亦高,其主要原因是人群普遍接种BCG后,结核菌素试验的诊断价值已大大降低,常用的涂片染色镜检法是抗酸染色法,属低敏感性方法,阳性率不到40%。另外,抗酸性是分枝杆菌属的特征,并非结核菌种的特性。因此,涂片染色镜检阳性时,应仅报告抗酸杆菌阳性,但临床上往往是将“抗酸杆菌阳性”等同于“结核菌阳性”,这实际上是临床医生结合其它有关的临床资料的综合诊断,并非细菌学的认定。有报道指出,临床诊断为TB的细菌分离株中,经种鉴定后发现有2%~5%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的检出率也很低,尤其对于持留菌、休眠菌及代谢异质菌无法成功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5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学气相沉积外延设备用的喷淋头结构
- 下一篇:钢筋调直机上的双驱动式牵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