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尾气中CO2浓度的维生素B12发酵生产控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79216.8 | 申请日: | 2010-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9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嗣良;陈学军;李永亮;王振国;谢丽华;曹云峰;唐丽娜;王泽建;庄英萍;储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9/42 | 分类号: | C12P19/42;C12R1/01;C12R1/42;C12R1/38;C12R1/41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徐迅 |
地址: | 05004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尾气 co sub 浓度 维生素 b12 发酵 生产 控制 工艺 | ||
1.一种生产维生素B12的发酵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步骤:
(a)在适合发酵的条件下,培养维生素B12的生产菌株;
(b)在发酵过程中检测发酵体系的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通过调控搅拌速度、罐压和/或进气,使得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5-10.5%(v/v)范围内,从而维持高水平的维生素B12的产物合成速率,并产生维生素B12;和
(c)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维生素B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所述的调控是间歇式调控、或连续调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通过调控使得发酵体系的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6-10%(v/v)范围内,更佳地处于7-9.5%(v/v)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进行调控:
Eco2=RQ×F-0.6358×R0.2250×P-0.0716×V×22.57+0.03
式中,ECO2为尾气中二氧化碳体积浓度,%;RQ为呼吸熵,无量纲;F为进气流量,m3/h;R为搅拌转速,rpm;P为罐压力,MP;V为发酵液体积,m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还包括控制发酵体系的氧消耗速率,使得氧消耗速率为12-25mmol·L-1·h-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水平的维生素B12的产物合成速率是≥2.0mg·L-1·h-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酵体系的体积为5L至200立方米,较佳地为50L至150立方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程菌是费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谢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shermani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脱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或钴胺素根瘤菌。
9.一种维生素B12发酵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酵过程中,当生产维生素B12的工程菌菌体生长进入生长稳定期时或之后,通过调控搅拌速度和/或进气,控制发酵体系的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得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5-10.5%(v/v)范围内,从而维持维生素B12的生产速率大于或等于2.0mg·L-1·h-1。
10.一种提高维生素B12生产速率和/或降低糖消耗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控制发酵体系的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使得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5-10.5%(v/v)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未经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7921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片制绒药液的激活管
- 下一篇:烟囱式锅炉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