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定量测定水样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39508.8 | 申请日: | 201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5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廖敏;谢晓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1/3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2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定量 测定 水样 中磺酰脲类 除草剂 残留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样中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快速定量测定的方法,特别涉及甲嘧磺隆、玉嘧磺隆及氯磺隆的测定。
(二)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生产力的解放,化学除草剂已成为控制农田杂草危害的主要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第一个超高效磺酰脲类除草剂(绿磺隆)以来,磺酰脲类除草剂已成为当今世界农田杂草防治的重要除草剂,在我国亦被广泛应用,如在江苏无锡有31%的稻田使用苯磺隆+甲磺隆混剂防治杂草。这类除草剂用量特别低,每公顷的施用量只需2~75g活性成分;而且选择性强,对不同作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其微量残留即可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如绿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期较长,已危及非靶标植物,在我国旱作地区后茬为玉米、大豆、棉花的麦田已被禁用。在麦稻连作区,因使用不当亦会发生对水稻的药害,1995年沈阳曾发生绿磺隆危害水稻的重大事故,造成533.4hm2稻田受害,其中267hm2绝收[6];1992年河北省使用甲磺隆后的麦田,给后茬玉米造成大面积药害];1994年在江苏省油菜田施用胺苯磺隆,使后茬水稻发生大面积药害。在我国有不少磺酰脲类除草剂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事件的报道,国外也有类似报道。鉴于此,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继对进口农产品中除草剂残留制定了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美国规定,自2007年2月起,稻米产品中的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限量为0.05mg/kg。日本的肯定列表规定青花菜的氟啶嘧磺隆、啶嘧磺隆、四唑嘧磺隆、苄嘧磺隆的MRL均为0.02mg/kg。欧盟规定荔枝中甲酰胺磺隆和啶嘧磺隆为0.01mg/kg。因此,探讨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的分析测定方法对控制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药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磺酰脲类除草剂用量低,其相应的残留浓度低而这种低残留浓度特性给土壤、水体、作物中这类化合物的分析测定就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寻找磺酰脲类化合物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的研究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目前现有的磺酰脲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要么费时,要么过程复杂,要么依赖昂贵的仪器等,使得其不易推广和普及,因此急需寻找相对简便且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
目前,测定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水及土壤中的残留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电泳法、色质联谱法(LC/MS)、酶联免疫法和生物测定法。
HPLC、GC法可检测到0.2μg/L的样本,但需光导检测器,不易普及推广。磺酰脲化合物热不稳定,不能用GC直接分析测定,必须用重氮甲烷衍生化后才能测定。最近,Marck等用LC/MS法在土壤中可检测到6μg/kg的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但是,HPLC、GC、LC/MS等法均有明显的不足,即对色谱柱要求较高,单个样品测定耗时较长。
毛细管电泳法是采用强电场的液相分离测定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检测方法是紫外可见、电化学法等,可检测到0.5~1.0μg/kg,但由于其采用电场分离方式,要求检测物质是离子态或强极性,只能检测特定结构的化合物或衍生化后的产物,同时单个样品耗时也较长,限制了其检测的普适性。
酶联免疫法是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检测限可达0.1~0.3μg/L,但酶联免疫法专一性强,只能检测特定结构的化合物,且抗体的制备相当困难。
生物测定法是用敏感植物做指示植物,效果较直接,它包括土培生物测定、水培生物测定、土壤提取液生物测定和细胞培养生物测定。但土培生物测定、土壤提取液生物测定反映的是土壤中有效态磺酰脲类除草剂,而不是总残留,且周期较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95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