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5373.6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1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赵旭东;冯涛;吴俊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埃尔贝勒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409 | 分类号: | G01N27/4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快速进入发动机闭环控制的摩托车氧传感器。
背景技术
氧传感器是发动机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检测尾气中的氧气的浓度,从而实现闭环控制。
随着人们对摩托车排放的要求的提高,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性和法规性文件限制摩托车的污染物排放的标准,摩托车用氧传感器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传统的汽车氧传感器的一种包括平板式敏感元件,其为薄片式陶瓷元件。平板式敏感元件氧传感器其特点是将加热元件和敏感元件集成在一块薄平板上,其主要通过排气的热量传导和加热元件的热量传导达到快速升温的目的。由于敏感元件体积较小,加热元件与陶瓷元件紧密贴合在一体,敏感元件和加热元件的基体材料不同,在升温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热应力,在面临排气不均匀和快速升温的情况下,敏感元件易于损坏。
传统的汽车氧传感器的另一种虽然包括中空的管状敏感元件,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不适合于摩托车使用。
摩托车多数是单缸或者双缸内燃机,其特点是排气气氛间歇式、冲击式,而且摩托车排气管直径较细并且完全外露。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技术难度较大,现有技术还没有合适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出现。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摩托车氧传感器,使该氧传感器能使用于摩托车,并且该氧传感器能够快速进入摩托车发动机的闭环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包括氧敏感元件,其中,还包括加热元件、保护罩和基座;
所述氧敏感元件为中空的管状,所述氧敏感元件以套管的方式均匀包覆在所述加热元件四周,所述加热元件与氧敏感元件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加热元件与高温导线连接;
所述保护罩和基座焊接为一体,所述氧敏感元件和基座之间设置压紧垫片和压紧弹簧。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保护罩包括内层护罩和外层护罩。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氧敏感元件为陶瓷氧敏感元件。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加热元件与高温导线通过连接部件连接。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高温导线和连接部件的连接处,以及所述高温导线的裸露部分设置绝缘陶瓷;所述绝缘陶瓷通过外壳压紧定位,所述外壳与基座封焊成一体。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外壳的尾部设置绝缘防水部件,所述绝缘防水部件和外壳通过锁口方式进行压紧密封。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基座外壁的螺纹采用M12x1.25的连接螺纹。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伸入排气管的长度大于等于15mm同时小于等于25mm。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纵向裸露出排气管的长度大于等于20mm同时小于等于35mm。
所述的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中,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纵向长度为小于6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氧传感器,采用管状的氧敏感元件,将氧敏感元件套设在加热元件四周,所述氧敏感元件套和加热元件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氧敏感元件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其在各个方向上所承受的热量一致,其自身内部不会产生过多的附加热应力,加热速度快,使摩托车氧传感器能够快速的进入发动机的闭环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例示的总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传尺寸特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氧传感器,其从外到内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内层护罩1和外层护罩2组成的保护罩,所述保护罩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基座3焊接成一体。所述保护罩的双层结构以便于同时满足外观美观和焊接强度要求。所述保护罩可以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其双层结构,有助于提高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抗污染及抗冲击能力,从而提高摩托车氧传感器的寿命。
所述基座3为传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的支撑基础,所述摩托车氧传感器通过所述基座上3外壁的螺纹尺寸为M12×1.25,与摩托车排气管的内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埃尔贝勒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埃尔贝勒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5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氧树脂桩头防水封堵及二次注浆堵漏结构
- 下一篇:电连接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