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子午线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8246.5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5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吉见拓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9/00 | 分类号: | B60C9/00;B60C9/20;B60C9/22;B60C17/00;D02G3/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子午线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以下也简称为“轮胎”),更具体地,涉及可以改进泄气保用耐久性同时抑制在轮胎滚动期间的振动和在高速行驶期间的轮胎起鼓(protrusion)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除泄气保用轮胎之外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广泛使用6,6-尼龙作为带束补强层的构件。通常已知的是,通过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的材料作为带束补强层的构件,可以抑制在轮胎滚动期间产生的振动,并且还抑制高速行驶期间的轮胎起鼓,从而改进高速耐久性,这是有利的(例如,专利文献1和2)。
另一方面,最近,对于即使在刺穿状态下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安全行驶且可以避免危险的泄气保用轮胎的市场正在扩大。通过结合胎侧补强橡胶和高刚性带束补强层,泄气保用轮胎可以基本平衡性能。
然而,当与6,6-尼龙相比具有与橡胶的相当差的耐热粘接性(heat resistance adhesive property)的聚酯纤维用作带束补强层时,在刺穿行驶时(内压=零)泄气保用轮胎的钢丝带束层的两个端部(side portion)(胎肩部)的接地压力局部变大,并且加速了在带束部的两侧处的发热,由此在胎侧补强橡胶断裂之前发生带束补强层的纤维和橡胶之间的分离,失去作为泄气保用轮胎的功能。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7-145123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2-0798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广泛用于带束补强层的芳族聚酰胺等具有比PET或PEN高的刚性,并且与聚酯纤维相比,具有更有利的与橡胶的耐热粘接性,其耐热粘接性与6,6-尼龙的接近。因此,认为将芳族聚酰胺纤维和聚酯纤维杂混以改进橡胶与有机纤维帘线之间的粘接性。然而,混杂帘线具有不能确保芳族聚酰胺纤维和聚酯纤维之间的粘接的问题,并且尚未用作多用途构件,因为芳族聚酰胺纤维作为材料的成本很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其中可以改进泄气保用耐久性,同时抑制在轮胎滚动期间的振动和在高速行驶期间的轮胎起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深入细致地研究以解决上述问题,发现通过使用具有预定物理性质的聚酯帘线作为带束补强层的补强材料并确保该聚酯帘线与橡胶之间的粘接力,可以改进泄气保用耐久性,同时抑制在轮胎滚动期间的振动和在高速行驶期间的轮胎起鼓,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地,本发明的充气子午线轮胎是如下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包括在侧壁部的胎体内侧上配置的具有新月状截面的胎侧补强橡胶层,和通过以相对于轮胎周向0°至5°的角度螺旋地卷绕通过用橡胶涂覆至少一根聚酯帘线形成的窄宽度的条带(strip)而形成的带束补强层,其中
从充气子午线轮胎取出的所述聚酯帘线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初捻系数α1(ply twist coefficient)和复捻系数α2(cable twist coefficient)分别是0.1-0.4和0.1-0.45:
α1=N1×(0.125×D1/ρ)0.5×10-3 (1)
α2=N2×(0.125×D2/ρ)0.5×10-3 (2)
(N1是初捻数(ply twists)(捻/10cm),D1为每根初捻线的纤度(dtex),N2是复捻数(cable twists)(捻/10cm),D2是帘线的总纤度(dtex),和ρ是聚酯帘线的密度(g/cm3)),并且
初始抗拉伸度(initial tensile resistance degree)为7-20GPa,和聚酯帘线在粘接剂处理之后在残余粘接评价方法中的粘接度(adhesion level)是5N/根帘线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82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