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79522.9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5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笃志;定方秀树;大森义治;宫下功宽;别庄大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8/14 | 分类号: | H01F38/14;H02J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晓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电力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样的电力驱动车辆的充电等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是表示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106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中,连接于地面侧的电源109的配电盘的供电装置(初级侧)F被设置成:相对于搭载在电力驱动车辆上的受电装置(次级侧)G,在供电时无物理连接地隔着空隙空间即气隙而相向。当在此种设置状态下,对供电装置F所具备的初级线圈107(供电线圈)提供交流电流而产生磁场时,在受电装置G所具备的次级线圈108(受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由此,电力以非接触的方式从初级线圈107传递到次级线圈108。
受电装置G例如连接于车载电池110,以上述方式传递的电力对车载电池110进行充电。通过蓄积在该电池110中的电力来驱动车载的电动机111。此外,在非接触供电处理的期间,供电装置F与受电装置G之间例如通过无线通信装置112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换。
图2是表示供电装置F及受电装置G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尤其,图2A是表示从上方观察供电装置F及从下方观察受电装置G时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B是表示从侧面观察供电装置F及受电装置G时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2中,供电装置F具备初级线圈107、初级磁芯113、背板115及罩116等。受电装置G简而言之具有与供电装置F对称的结构,具备次级线圈108、次级磁芯114、背板115、罩116等,初级线圈107与初级磁芯113的表面以及次级线圈108与次级磁芯114的表面分别由混入有发泡材料118的模制树脂117包覆固定。
此处,对于此种以往的供电装置F的初级线圈107与受电装置G的次级线圈108的关系,使用图3的示意图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初级线圈107及次级线圈108通过将由多根单线捆束而成的绞合线121、122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地面侧的供电装置F的初级线圈107被设置成:在车辆驻停在规定的驻车空间内的状态下,与搭载在车辆中的受电装置G的次级线圈108相向。通过使初级线圈107与次级线圈108相向,从初级线圈107产生的磁场广范围地与次级线圈108交链,从而进行非接触的电力传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77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图3所示,在初级线圈107与次级线圈108间存在气隙。由此,因从初级线圈107产生的磁场或由初级线圈107的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从次级线圈108产生的磁场的一部分会泄漏到空间中。在无线电法等中,对于以设置在数十米处的天线测得的电场强度(辐射干扰)设定了限值,但存在会因为泄漏的磁场而导致辐射干扰变大的课题。
为了减少泄漏的磁场,考虑减小初级线圈107与次级线圈108间的气隙,但对于电力驱动车辆而言,由于人的上下车、货物的装卸等,车高会发生变动。如果为了减少辐射干扰而将气隙设定得较小,则可能会由于此种车高的变动造成供电装置F与受电装置G发生接触,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破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能够减少从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泄漏的磁场,抑制辐射干扰的非接触充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下述方式构成。
本发明一方面的非接触充电装置采用下述结构,即包括:供电装置,其具有通过来自电源的供应电流产生磁场的初级线圈;以及受电装置,其具有通过来自所述初级线圈的磁场接受电力的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及所述次级线圈通过卷绕线圈线而形成,且将所述次级线圈的匝数设定得大于所述初级线圈的匝数。
由线圈产生的磁场与流经线圈的电流和线圈匝数之积存在相关,积越大则磁场量越大。另一方面,初级线圈的磁场与次级线圈的磁场由于相位偏移,因此具有想要彼此抵消的作用,因此若相对于初级线圈的磁场而将次级线圈的磁场设定得较大,则能够增强彼此抵消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通过采用将次级线圈的匝数设定得大于初级线圈的匝数的结构,从而能够增大来自次级线圈的磁场相对于来自初级线圈的磁场的比率。因而,能够提高使初级线圈的磁场与次级线圈的磁场抵消的效果,减少泄漏的磁场,抑制非接触电力传输时的辐射干扰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以往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与图1的供电装置(受电装置)相向设置的受电装置(供电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图2的供电装置及受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方框图。
图5是图4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外观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95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