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热、回收一体化发泡线供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03782.8 | 申请日: | 2015-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43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康林;丘喜生;张亚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H3/06 | 分类号: | F24H3/06;F24H9/18;F24H9/20;D06N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回收 一体化 发泡 供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然气燃烧与燃烧装置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合成革发泡系统供热技术和余热回收技术。
背景技术
合成革发泡系统是利用约200℃热空气对合成革进行发泡,使合成革贝斯中的主要有机溶剂,如DMF、DOP、DBP等溶剂的蒸发和发泡剂的发泡。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使用导热油合成革发泡线加热系统,该系统的热利用效率普遍比较低,也有些发泡线有设计加装余热回收装置,但是因为结构复杂,安装繁琐和回收效果不理想而未达到真正的余热回收。而且,如果对于发泡线的废气使用一般的余热回收换热器回收余热,由于有机溶剂容易凝结、附着在换热器的芯体上,导致换热效率急剧降低,甚至堵塞。更危险的是可能还会引发火灾或者爆炸险情。
目前,大部分合成革发泡线都未进行余热。一是因为发泡尾气主要成分易凝结、易附着、易燃;不易回收。二是因为对于普通的导热油加热发泡线没有余热回收的利用价值,需要同时改造其供热方式余热回收才有价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回收一体化发泡线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加热、回收一体化发泡线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机、天然气高温烟气发生室、尾气排放风机、高温段换热器、低温段取热器、空气输入风机、控制系统;所述天然气高温烟气发生室入口接所述燃烧机烟气出口;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热流体入口侧连通于天然气高温烟气发生室的烟气出口;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的冷空气流体入口与低温段取热器的冷空气流体出口连接;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空气热空气流体出口及发泡线出口与低温段取热器的热空气流体的入口连接;所述低温段取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尾气排放风机连接;所述低温段取热器的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输入风机;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的热空气出口、空气输入风机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D/A转换器、PLC、A/D转换器、变频调节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空气热空气流体出口处;所述变频调节器与所述空气输入风机驱动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一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与所述PLC的一输出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低温取热器空气入口处设置有两级过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输入风机为一轴流式风机。
本实用新型对发泡线的供热方式进行改造,结构简单新颖、方便维护、自动化温度控制;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天然气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发泡线的安全隐患;简单而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自动控制系统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加热、回收一体化发泡线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机1、天然气高温烟气发生室2、尾气排放风机3、高温段换热器10、低温段取热器4、空气输入风机5、控制系统;所述天然气高温烟气发生室2入口接所述燃烧机1出口;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热10流体入口侧连通于天然气高温烟气发生室2的烟气出口;所述高温段换热器10的冷空气流体入口与低温段取热器4的冷空气流体出口连接;所述高温段换热器10的热空气流体出口及发泡线出口与低温段取热器4的热空气流体的入口连接;所述低温段取热器4的出口与所述尾气排放风机3连接;所述低温段取热器4的空气入口与所述空气输入风机5;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的热空气出口、空气输入风机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
由于低温取热器中天然烟气会产生冷凝腐蚀和烟气也会有DOP凝结。所以该段换热器可以定期的取出便于清洗或者更换换热器芯体。
较佳的,各个设备之间用方形风道连接,各风管以及各设备均有做绝热保温措施,减少散热损失。
高、低温换热器的具体尺寸有所需的风量和温度计算得出,而天然气燃烧机和风机的选型要满足能够提供相应的热量和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12、D/A转换器11、PLC8、A/D转换器7、变频调节器6;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高温段换热器空气热空气流体出口处;所述变频调节器与所述空气输入风机驱动结构连接。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参见图2。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一显示屏9,所述显示屏9与所述PLC的一输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037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