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挂车纵梁腹板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58994.0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9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峰;李奉宽;高文玲;李永新;李桂香;亓传柱;岳宗辉;李善银;颜庆;姜海民;王慕龙;张清清;冯兴中;彭兴居;杜洪峰;周丽敏;李若伟;张庆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山中集东岳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20 | 分类号: | B62D21/2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726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挂车 腹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挂车支撑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挂车纵梁腹板。
背景技术
目前,挂车的种类可分为全挂车及半挂车,其主要部件均为承载物品的车体及车体下方的车轮,也都是自身无动力,而需要由牵引车提供动力。挂车的主要功能也就是承载物品货物,因此车体尤为重要。那么车体中起主要承载作用的挂车纵梁腹板就更为重要。为了最大程度地承载物品货物,挂车现已向大型化,加长化发展。但市场上板材长度有限,在制作挂车时,时常出现板材长度不够,挂车纵梁腹板通常需要数块板材对接焊接而成的情况。为保证纵梁强度,板材焊接前的对接方式对最终焊接后的挂车纵梁腹板强度尤为重要。但现在的直线对接,对接后焊接区域小,承受正压力及弯矩时产生的应力大,挂车纵梁腹板易损坏,从而影响挂车纵梁腹板连接强度。另一种是斜线对接,此对接方式焊接区域大,承受正压力及弯矩时产生的应力小,挂车纵梁腹板连接强度好,但是斜线对接定位易错位,焊接时操作不方便,另外在对接处容易断裂,纵梁腹板的总重量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挂车纵梁腹板,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挂车纵梁腹板,纵梁腹板由纵梁前腹板与纵梁后腹板对接而成,所述纵梁前腹板具有第一对接部,所述纵梁后腹板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吻合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形成内凹式的圆弧形边缘,内凹式的圆弧形边缘中间处设置有内凹卡槽,第二对接部形成外凸式圆弧形边缘,外凸式圆弧形边缘中间处设有外凸卡块,纵梁腹板拼接处设有加强板,加强板由内加强板和外加强板组成,内加强板焊接在纵梁腹板拼接处的凹槽内,外加强板焊接在纵梁腹板拼接处的外槽面。
所述纵梁腹板设置有冲压而成的减重孔,减轻纵梁腹板的重量。
所述减重孔边沿处形成向内的翻边。
所述纵梁腹板的拼接处两旁设有定位孔,定位孔内通过定位销与加强板定位,方便加强板焊接和定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由于在前后纵梁腹板的对接部采用圆弧形边缘,增大了焊接区域且焊接后的对接部可承受各个方向的压力和弯扭,大大提高了挂车纵梁腹板的强度。另外由于前后腹板的对接部之间相互吻合并具有卡合结构,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接的准确性,设有加强板增加连接强度,并且通过减重孔减轻了纵梁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纵梁腹板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纵梁前腹板,2、定位孔,3、内凹卡槽,4、第一对接部,5、外凸卡块,6、纵梁后腹板,7、减重孔,8、第二对接部,9、外加强板,10、纵梁腹板,11、内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的挂车纵梁腹板,纵梁腹板10由纵梁前腹板1与纵梁后腹板6对接而成,纵梁前腹板1具有第一对接部4,纵梁后腹板6前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对接部4相吻合的第二对接部8,第一对接部4形成内凹式的圆弧形边缘,内凹式的圆弧形边缘中间处设置有内凹卡槽3,第二对接部8形成外凸式圆弧形边缘,外凸式圆弧形边缘中间处设有外凸卡块5,纵梁腹板10拼接处设有加强板,加强板由内加强板11和外加强板9组成,内加强板11焊接在纵梁腹板10拼接处的凹槽内,外加强板9焊接在纵梁腹板10拼接处的外槽面。
纵梁腹板10设置有冲压而成的减重孔7,减轻纵梁腹板10的重量。
减重孔7边沿处形成向内的翻边。
纵梁腹板10的拼接处两旁设有定位孔2,定位孔2内通过定位销与加强板定位,方便加强板焊接和定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前后纵梁腹板的对接部采用圆弧形边缘,增大了焊接区域且焊接后的对接部可承受各个方向的压力和弯扭,大大提高了挂车纵梁腹板的强度。另外由于前后腹板的对接部之间相互吻合并具有卡合结构,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对接的准确性,设有加强板增加连接强度,并且通过减重孔减轻了纵梁的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山中集东岳车辆有限公司,未经梁山中集东岳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589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农用车驾驶室避震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组合式转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