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的支架及支架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8897.8 | 申请日: | 2016-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53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惠雁;刘慧航;蔡杰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微创介入医疗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82 | 分类号: | A61F2/82;A61F2/915;A61F2/9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 修复 主动脉 血管 夹层 支架 输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重建人体主动脉血管,封堵动脉瘤及夹层破口的一体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的支架,以及支架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胸主动脉瘤/夹层疾病(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是主动脉最灾难性的病变之一,主动脉夹层和真性动脉瘤完全是不同类型的疾病,主动脉夹层由于主动脉壁被破坏,远端没有正常的锚定区血管,通常由于远端的夹层造成真腔狭小,假腔逐步扩大。目前上市产品治疗目标依然是封堵近端裂口,并没有关注整个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因此是一个不完整的治疗,对于夹层远端裂口也同近端裂口一样行腔内隔绝术是不可行的,目前市场上的进口或国产产品设计都无法处理远端裂口。
主动脉夹层既不是真性动脉瘤,也不是假性动脉瘤,而是因各种原因引起动脉内膜与中层的损伤,血液沿撕裂的内膜,在中层形成血肿,并将主动脉壁剥离为两层,在血流的冲击下,剥离部分逐渐向主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延伸扩张,形成不同范围的中层分离性膨胀,称为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夹层分离。主动脉夹层也是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胸主动脉瘤,医学上Stanford分型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的部位及扩展范围分为Stanford A和B型两类。我国以Stanford B型患者居多,Stanford B病变部位为主动脉壁剥离起始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远端,并向主动脉远端扩展至一定范围。但多数病人夹层病变扩展至膈肌下,累及腹主动脉,甚至髂动脉。目前临床上的治疗多采用胸主动脉动脉腔内修复技术(TEVAR),即在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植入覆膜支架,封堵破口重建管腔,由于国内外所设计的支架均为全覆膜支架,适用于封堵真性胸主动脉瘤,对于胸主动脉夹层破口而言覆膜过长可能封堵肋间动脉、肾动脉等重要分支血管,有导致瘫痪的风险。
发明实施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既可封堵近端夹层破口,又可治疗远端裂口及实现安全牟定功能的支架。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的支架,所述支架在自然状态下呈管状,所述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段支架、中段支架和下段支架,所述上段支架为支撑环状结构,所述中段支架为覆膜,所述下段支架为编织的网格状结构,所述支撑环状结构缝合在所述覆膜的近端以将所述覆膜近端边缘全部撑起,所述网格状结构缝合在所述覆膜的远端以保护所述覆膜的远端边缘完整,所述网格状结构露出所述覆膜的部分用于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远端裂口,所述覆膜沿其轴向缝合有一个或多个金属环。
其中,所述支撑环状结构包括支撑环本体,所述支撑环本体由多个凹凸相间的凹凸环叠加而成,相邻所述凹凸环之间的凹处与凸处依次对接。
其中,所述支撑环本体由2-20个凹凸环叠加编织而成。
其中,所述支撑环状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环本体上端的多个定位环。
其中,所述定位环呈波峰状,所述定位环设于所述支撑环本体上端的所述凹凸环的凹处或凸处。
其中,当所述金属环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金属环间隔设置,间隔的距离为0-10毫米;所述金属环呈波峰与波谷依次连接的异形环状。
其中,所述金属环缝合在所述覆膜的内周或外周。
其中,所述网格状结构包括多个所述凹凸环,相邻所述凹凸环之间的凹处与凸处依次对接,整体形成镂空的管状结构。
其中,所述支架在自然状态下呈锥形管状或直管状,当为锥形管状时,由其近端到远端直径由大变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支架输送系统,包括鞘管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一体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的支架,所述一体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的支架设于所述鞘管中,通过将所述一体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的支架送到主动脉弓部,后退所述鞘管释放所述一体修复主动脉血管夹层的支架,覆膜部分将动脉壁夹层破口有效封堵,修复并重建管腔。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微创介入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微创介入医疗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8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