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氨水吸收和喷射复合的制冷循环系统及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29858.3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82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许健勇;杜垲;江巍雪;李舒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5/04 | 分类号: | F25B15/04;F25B41/00 |
代理公司: | 32206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景鹏飞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水 吸收 喷射 复合 制冷 循环系统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氨水吸收和喷射复合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过冷器,冷凝器、吸收器、溶液热交换器、低压发生器、精馏器、分凝器、高压发生器、喷射器、储液器和溶液泵;本发明的系统在低热源温度下,让发生器在较低的发生压力下工作,使得发生终了的氨水浓度降低,提高发生器的放气范围,取得较低的溶液循环倍率;然后将经过溶液泵加压的冷凝氨液加热汽化成高压饱和蒸汽作为喷射器的工作蒸汽,利用喷射器引射精馏塔顶的氨蒸汽,使之压力提升至冷凝压力后在冷凝器中冷凝;大大降低发生器对热源温度的要求,解决了传统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在低热源温度下工作性能低的问题,对利用太阳能驱动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氨水吸收和喷射复合的制冷循环系统及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市面上传统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由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循环泵、节流阀等部件组成,工作介质包括制取冷量的制冷剂和吸收、解吸制冷剂的吸收剂,二者组成工质对。浓氨水溶液在发生器中被加热,分离出一定流量的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中,冷剂蒸气在冷凝器中被冷却,并凝结成液态;液态冷剂经过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吸热蒸发,产生冷效应,冷剂由液态变为气态,再进入吸收器中;另外,从发生器流出的稀溶液经换热器和节流降压后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剂蒸气,吸收过程产生的浓溶液由循环泵加压,经换热器吸热升温后,重新进入发生器,如此循环制冷。
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具有直接利用低品位能源驱动,不使用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制冷工质,可用于0℃以下的普通制冷场合等优点。但是性能系数较低,特别在常见的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温度不超过100℃的条件下,应用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原因是在较低热源温度驱动下,发生器在发生压力(不考虑设备间的流动阻力条件下,即冷凝压力)下放气范围小甚至无法完成放气,导致常规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工作性能低甚至无法工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吸收式制冷与喷射器结合起来,利用喷射器结构简单,成本低,运行可靠的优点,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做到了在不提高系统复杂程度基础上,大大降低对热源温度要求的将氨水吸收和喷射复合的制冷循环系统及运行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将氨水吸收和喷射复合的制冷循环系统,所述的复合制冷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过冷器,冷凝器、吸收器、溶液热交换器、低压发生器、精馏器、分凝器、高压发生器、喷射器、储液器和溶液泵;
本发明所述的吸收器的浓溶液出口经溶液泵连接在溶液热交换器的浓溶液进口上,溶液热交换器的浓溶液出口连接精馏器的进口,精馏器的顶部连通分凝器,精馏器的底部连通低压发生器,低压发生器的稀溶液出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稀溶液进口,溶液热交换器的稀溶液出口连接在吸收器的稀溶液进口上;
本发明所述的分凝器的出口连接在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上,喷射器的混合流体出口连接冷凝器的进口,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储液器的进口;
本发明储液器的出口端设有两路,一路通过溶液泵连接高压发生器的进口,高压发生器的出口连接在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上;另一路连接过冷器的进口,过冷器的液体出口连接在蒸发器的进口上,蒸发器的出口通过过冷器连接在吸收器的气体进口上。
本发明述的过冷器的液体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之间设有节流阀N,所述溶液热交换器的稀溶液出口与吸收器的稀溶液进口之间设有节流阀O。
本发明所述的分凝器的出口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之间设有电磁阀Q,所述的储液器与过冷器进口之间设有电磁阀P。
本发明所述的高压发生器上设有液位控制器,所述的液位控制器通过控制线路连接溶液泵。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氨水吸收和喷射复合的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行方法,其运行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98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