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智能单炒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1757.7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75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黄勃;毕昭源;邹念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品坊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5/10 | 分类号: | F24C5/10;F23D11/24;F23D1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41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单炒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灶,特别是涉及一种全智能单炒灶。
背景技术
在公开号为CN205560871U中公开了一种利用醇或油等液体作为燃料的炉灶,其改变了目前需要采用天然气或煤气作为燃料的方式,而且特别便于携带。市场反应也比较好。
但是其还存在如下缺陷:
1、炉灶的控制并非全智能,而是半智能,主要表现在,点火时需要二次操作点火,增加了操作步骤;
2、加热圈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固定在灶体上,十分不便于检修,也别是加热圈坏后,一般就只能整体丢弃掉炉灶。
3、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检查加热圈内部的汽化管是否完好、加热圈是否破损等,而将加热圈焊接在灶体上或者通过螺钉固定在灶体上拆装都比较麻烦。
故申请人认为,针对以上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全智能单炒灶,其能够实现一键点火且加热圈拆装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智能单炒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智能单炒灶,包括,灶体、加热圈,所述的灶体内设有加热内筒,且所述的灶体与控制主机连接;其特征是:
所述的加热内筒中安装有加热圈,所述的加热圈上设有吸氧孔、内圈;
所述的内圈中固定有隔热板,所述的隔热板上设有隔热通孔,喷咀穿过隔热通孔进入隔热板上方;
所述的喷咀底部与压力阀出口连通,所述的压力阀进口端与雾化器出口连通,所述的雾化器进口与单向阀出口端连通,所述的单向阀进口端与进料泵出口连通,所述的进料泵进口与燃料箱内的燃料连通;
所述的进料泵、压力阀还与控制器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的控制器还与点火器连接,所述的点火器用于点燃从喷咀喷出的燃料;
所述的控制器设置于控制主机中,且用于控制与其连接的电气设备;
在压力阀外壁上固定有至少三个收缩筒,所述的收缩筒内部与伸缩杆装配,且所述的收缩筒上设有连接通槽,连接销穿过连接通槽与装入收缩筒的伸缩杆连接固定;
所述的伸缩杆一端装入收缩筒中,另一端与滑块连接固定,且所述的伸缩杆在收缩筒端面与滑块内壁之间套有复位弹簧;
所述的收缩筒均匀分布在压力阀外壁的圆周上;
所述的滑块上设有卡合凸起,所述的卡合凸起与设置在加热圈内壁上的卡合凹环装配以将加热圈固定在滑块上;
所述的滑块底部设有导向块,所述的导向块与导向槽装配,所述的导向槽设置在底部封板上,所述的底部封板用于封闭灶体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隔热板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且在喷咀与隔热通孔之间设置有隔热环,所述的隔热环也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加热圈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能实现一键点火,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使用者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圈拆卸十分方便,大大利于后期的检修,能够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全智能单炒灶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全智能单炒灶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全智能单炒灶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全智能单炒灶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使用的燃料为在申请号为201710238108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记载的燃料。
参见图1-图4,一种全智能单炒灶,包括,灶体1、加热圈2,所述的灶体1内设有加热内筒11,且所述的灶体1与控制主机3连接;
所述的加热内筒11中安装有加热圈2,所述的加热圈2上设有吸氧孔21、内圈22;
所述的内圈22中固定有隔热板23,所述的隔热板23上设有隔热通孔231,喷咀17穿过隔热通孔231进入隔热板23上方;
所述的喷咀17底部与压力阀910(电磁压力阀)出口连通,所述的压力阀910进口端与雾化器出口连通,所述的雾化器进口与单向阀出口端连通,所述的单向阀进口端与进料泵出口连通,所述的进料泵进口与燃料箱内的燃料连通;
所述的进料泵、压力阀还与控制器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的控制器还与点火器(点火针部分)12连接,所述的点火器用于点燃从喷咀喷出的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品坊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品坊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17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