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氧化硫性质一体实验演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60119.2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41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沈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丹 |
主分类号: | G09B23/24 | 分类号: | G09B23/24 |
代理公司: | 温州名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8 | 代理人: | 陈加利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管 双通 二氧化硫气体 实验演示装置 二氧化硫 铁架台 二氧化硫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 玻璃弯管 发生装置 横向固定 课堂实验 课堂演示 实验效果 第一端 酒精灯 三通管 铁夹 铁架 成功率 节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硫性质一体实验演示装置,旨在提供一种无污染、操作方便、实验效果好,节约课堂演示时间,提高课堂实验成功率的一体实验演示装置。它包括有铁架台,酒精灯设在铁架台上的双通玻璃管,在双通玻璃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二氧化硫发生装置和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所述的双通玻璃管横向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双通玻璃管设有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第一端口通过三通管分别与二氧化硫气体发生装置、二氧化硫气体性质探究装置的第一端玻璃管相连接,第二端口与二氧化硫气体性质探究装置第二端玻璃弯管相连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教具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二氧化硫性质一体实验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是(化学苏教版必修1)“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专题中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教学的一系列重要的实验。课本上原演示实验采用的是分开的一个个性质实验进行演示,其缺点在于:
(1)教师在课前需要先制备好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气体是一种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存在一定的污染,对教师以及学生的健康不利。
(2)提前制备的二氧化硫水溶液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变质,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3)教师完成二氧化硫的所有性质实验,需要10分钟,耗时长,课堂探究性差,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化学教育同仁们,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从二氧化硫的制备、性质检验到性质探究的一体化的实验装置,反应耗时短,反应现象明显,增加学生实验探究且全程反应演示过程中不会有二氧化硫逸出,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同时为老师的课堂节约了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二氧化硫性质一体实验演示装置,包括有铁架台,设在铁架台上的双通玻璃管,在双通玻璃管的两端分别设有二氧化硫发生装置和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所述的铁架台上设置有用于对双通玻璃管进行加热的酒精灯,所述的双通玻璃管横向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双通玻璃管设有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第一端口通过三通管分别与二氧化硫气体发生装置、二氧化硫气体性质探究装置的第一端玻璃管相连接,第二端口与二氧化硫气体性质探究装置第二端玻璃弯管相连接。
所述的气体发生装置有球形干燥管,球形干燥管设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第三端口与胶头滴管通过单孔橡胶塞密封连接,第四端口与三通管1号出口通过橡皮管相连接,三通管的2号出口与双通玻璃管的第一端口通过单孔橡胶塞密封连接,且在三通管的2号出口设置有气体控制夹Ⅰ。
所述的二氧化硫气体性质探究装置包括有均设置有双孔橡胶塞的1号试剂瓶、2号试剂瓶、3号试剂瓶和4号试剂瓶;
所述的第一端玻璃管插入到1号试剂瓶的底部, 1号试剂瓶和2号试剂瓶之间通过1号双弯折玻璃管连接,该1号双弯折玻璃管的长端插设到1号试剂瓶的底部,1号双弯折玻璃管的短端插设到2号试剂瓶的上部;
2号试剂瓶和3号试剂瓶之间通过2号双弯折玻璃管连接,该2号双弯折玻璃管的长端插设到2号试剂瓶的底部,2号双弯折玻璃管的短端插设到3号试剂瓶的上部;
3号试剂瓶和4号试剂瓶之间通过3号双弯折玻璃管连接,该3号双弯折玻璃管的长端插设到3号试剂瓶的底部,3号双弯折玻璃管的短端插设到4号试剂瓶的上部;
第二端玻璃弯管插入到4号试剂瓶的底部。
所述的三通管的3号口与所述的二氧化硫气体性质探究装置的第一端玻璃管密封相连,且在三通管的3号口设置有气体控制夹Ⅱ。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丹,未经沈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601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