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09693.6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31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陶秀梅;冷鸿飞;徐小雨;陈鹏;刘培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7/40 | 分类号: | A61L27/40;A61L27/22;A61L27/18;A61L27/20;A61L27/50;A61L27/54;A61L27/58;B33Y10/00;B33Y7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刘俊玲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调控 吸收 神经 修复 导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具有四层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负载包含神经生长因子的纤溶酶敏感微球,第三层和第四层为导管植入后期力学性能的支撑层;
所述导管第一层的支撑材料为聚己内酯,第二层的支撑材料为聚己内酯,第三层支撑材料为聚乙醇酸,第四层支撑材料为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层支撑材料按照粘度梯度由神经生长近端至远端递增分布,并负载按照重量份梯度递减分布的纤溶酶敏感微球;第二层粘度梯度由神经生长近端至远端递增分布,并负载按照重量份梯度递减分布的纤溶酶敏感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纤溶酶敏感微球包含多肽修饰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修饰剂选自双臂或多臂PEG-CHO中的一种或多种,平均分子量为1000-30000;所述多臂为4-16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纤溶酶敏感微球还包含敏感多肽和神经生长因子;所述敏感多肽选自MHVRRR,TQRRLRK,IRYKGKH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生长因子选自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中的一种或多种;多肽修饰剂、敏感多肽和神经生长因子按照重量份数比为:2-300:0.5-10:0.001-0.1。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和第二层支撑材料与其负载的纤溶酶敏感微球按照重量份数比为100-500:0.5-9.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第一层的支撑材料为粘度0.05-0.5dl·g-1的聚己内酯,第二层的支撑材料为粘度0.2-1.0dl·g-1的聚己内酯,第三层支撑材料为粘度0.5-3.0dl·g-1的聚乙醇酸,第四层支撑材料选自粘度为1.0-6.0dl·g-1的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导管通过3D纺丝打印制备,第一层按照0.05-0.2dl·g-1/cm的粘度梯度由神经生长近端至远端递增分布,并负载按照重量份0.1-2份/cm的梯度递减分布的纤溶酶敏感微球;第二层按照0.1-0.5dl·g-1/cm的粘度梯度由神经生长近端至远端递增分布,并负载按照重量份0.1-2份/cm的梯度递减分布的纤溶酶敏感微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四层支撑材料均以5-50μm丝径的纺丝进行3D纺丝打印,制备的多孔导管的纺丝孔径为5-30μ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纤溶酶敏感微球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将葡聚糖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得葡聚糖溶液;将神经生长因子、敏感多肽和多肽修饰剂溶于去离子水中,添加NaHCO3调节pH,加入NaCNBH3,并加入到葡聚糖溶液中,经水洗离心、冷冻干燥得纤溶酶敏感微球。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调控的可吸收外周神经修复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导管第一层和酶敏感微球梯度打印
将聚己内酯按照0.05-0.2dl·g-1/cm的粘度变化梯度,分别置于不同的打印头中;纤溶酶敏感微球按照0.1-2份/cm的梯度递减分别混入相应打印头中;混合均匀后在神经生长近端至远端轴向长度方向进行导管第一层的3D打印;
(2)导管第二层和酶敏感微球梯度打印
将聚己内酯按照0.1-0.5dl·g-1/cm的粘度变化梯度,分别置于不同的打印头中;纤溶酶敏感微球按照0.1-2份/cm的梯度递减分别混入相应打印头中;混合均匀后在神经生长近端至远端轴向长度方向进行导管第二层的3D打印;
(3)导管第三层打印
将聚乙醇酸在第二层导管壁上进行纺丝打印;
(4)导管第四层打印
将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在第三层导管壁上进行纺丝打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诺康达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969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