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84281.6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34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林恒伟;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11/50 | 分类号: | C09D11/50;C09D11/328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茹;王锋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响应 磷光 防伪 油墨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所述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包括按照重量份计算的如下组分:热响应磷光材料5~100份、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50~1000份以及分散溶剂1200~2000份;其中,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受热前在受紫外光激发后能够发射出肉眼可辨的蓝色荧光,受热后在受紫外光激发时能够发射出可见光,且在紫外光激发后还能够发射出长寿命磷光,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胺类化合物与无机酸于溶剂中混合均匀,形成混合反应液,所述无机酸为浓磷酸;
将所述混合反应液加热至100~200℃并反应0.5~4h,之后进行后处理,制得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
提供具有普通荧光的防伪油墨,所述具有普通荧光的防伪油墨包括按照重量份计算的如下组分:普通荧光材料10~500份、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50~1000份以及分散溶剂1200~2000份;所述普通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胺类化合物溶解或者分散于溶剂中得到反应液,使所述反应液于70~180℃反应1min~24h,得到普通荧光材料,所述胺类化合物为聚乙烯亚胺,所述溶剂为四氯化碳,所述反应液中胺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0~20.0wt%;
以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形成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包含保密信息;
以具有普通荧光的防伪油墨形成第二标识,并使所述第二标识掩盖第一标识而形成防伪标识,所述第二标识包含干扰信息;
对所述防伪标识进行加热处理,并以紫外光照射所述防伪标识,使所述防伪标识发射出可见光,并显示出所述干扰信息;之后,停止紫外光照射,使所述防伪标识仅发射出磷光,显示出所述保密信息;
其中,所述加热处理包括:以热风烘烤所述防伪标识,所述加热处理的温度大于2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的衰减寿命最长为1.39秒,肉眼可分辨时间8~9秒;其中,所述紫外光的波长为300 nm~400 nm。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光的波长为320 nm~400 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中采用的胺类化合物选自氨基酸、胺和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中采用的胺类化合物、无机酸与溶剂的体积比为500~2000:1000~4000:4000~100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包括:在反应结束后,将所获初产物溶于溶剂中,并用碱性溶液调节pH值为7~10,之后移除溶液中的杂质与大颗粒,再依次透析、移除溶剂,获得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
其中,移除所述溶剂的方法选自离心、冷冻干燥、溶剂蒸发和减压蒸馏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溶剂为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包含C-C键、C-O键、C-N键、C=N键、C-P键、P=O键、P-O键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的粒径分布范围为2~5 n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选自水溶性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酮和聚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溶剂选自水、乙醇和甲醇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与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在分散溶剂中混合形成混合液,再除去所述混合液中的气泡,获得所述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428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