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84281.6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34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林恒伟;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11/50 | 分类号: | C09D11/50;C09D11/328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茹;王锋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响应 磷光 防伪 油墨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包含热响应磷光材料、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以及分散溶剂等;该热响应磷光材料在受紫外光激发时能够发射出可见光,且受热后在紫外光激发后还能够发射出长寿命磷光。基于本发明的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实现的一种信息隐藏和防伪方法,包括:以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形成包含保密信息的第一标识;以具有普通荧光的防伪油墨在第一标识上覆设包含干扰信息的第二标识而形成防伪标识。本发明利用热响应磷光材料对热敏感而普通荧光材料受热不敏感发光不变的原理实现解密和保密,操作方便,成本低廉,防伪性能优异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热响应磷光材料,基于该材料的热响应磷光防伪油墨、防伪系统及防伪方法,例如一种利用热响应磷光油墨与荧光油墨实现信息与防伪标识隐藏的方法,属于化学和材料科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防伪信息与标识的印刷、隐藏与读取时实现防伪的关键。印刷防伪信息或标识的油墨是在油墨连结料中加入特殊性能的防伪材料并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特种印刷油墨。在特殊条件下,该油墨印刷的可见或不可见的标志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便于查证和防止伪造。在许多防伪印刷的领域,防伪印刷油墨的使用非常广泛,如在各种票证、单据、商标及标识等的防伪印刷上,都使用防伪印刷油墨。光学防伪油墨以其稳定性好、印刷方便、成本低、识别方便、可靠性高及隐蔽性好等优势,成为各国纸币、有价证券、商标的首选防伪技术。例如CN201310538663公开了一种荧光油墨,将紫外荧光材料分散于溶剂中,辅以树脂等其他材料,制备了一种自然光下呈现无色或多色紫外荧光油墨。由传统的防伪油墨印刷的信息与标识往往只具有单一的防伪以及刺激响应模式,即在紫外光激发下可以显示出固定的防伪图案。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造假者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打印机等伪造出具有高质量的仿制品,从而对防伪油墨和防伪信息与标识隐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热致光学油墨是一种具有热响应性质的光学油墨,其可以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引起防伪标识光学性能的变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防伪标签和热敏包装材料等领域。例如CN104497709A与CN104497710A公开了一种热致变色油墨及其制作方法,其核心是利用热致变色颜料随温度改变使着色物颜色具有动态的改变过程,显示出防伪标识。与传统的热响应变色油墨一样,该热致变色油墨仅具有单一的热敏变色响应功能,防伪性能及由其制成的防伪标识的质量仍有待提升。新型的防伪油墨和防伪信息与标识的隐藏技术在防伪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为了有效提高防伪能力,亟需实现防伪信息与标识的多重刺激响应与新型读取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热响应磷光的防伪油墨,其包括按照重量份计算的如下组分:热响应磷光材料5~100份、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50~1000份以及分散溶剂1200~2000份;其中,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在受热前为普通荧光材料,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在受热处理具有热响应和磷光特性,其中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胺类化合物与无机酸于溶剂中混合均匀,形成混合反应液;
将所述混合反应液加热至100~200℃并反应0.5~4h,之后进行后处理,制得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受热前在受紫外光激发后能够发射出肉眼可辨的蓝色荧光,受热后在受紫外光激发时能够发射出可见光,且在紫外光激发后(紫外光激发停止)还能够发射出长寿命磷光。
进一步地,所述热响应磷光材料经加热后在受紫外光激发后能够发射出肉眼可辨的绿色磷光,其衰减寿命最长为1.39秒,肉眼可分辨时间8~9秒。
其中,所述紫外光的波长优选为300nm~400nm,尤其优选为320nm~4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42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