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克氏原螯虾C型凝集素gLecB基因及其编码的gLecB蛋白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16443.1 | 申请日: | 2019-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14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兰江风;顾泽茂;张英豪;李通;曹晓彤;孙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435 | 分类号: | C07K14/435;C07K1/22;C12N15/12;C12N15/70;C12N15/66;A61P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克氏原螯虾 凝集素 glecb 基因 及其 编码 蛋白 | ||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C型凝集素gLecB基因及其编码的gLecB蛋白,所述克氏原螯虾C型凝集素gLecB基因的序列为SEQ ID NO:1;gLecB蛋白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表达载体为pGEX‑5X‑1‑B‑Lectin。本发明主要是分离出了克氏原螯虾体内一种新的C型凝集素gLecB,且具有抗病毒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克氏原螯虾C型凝集素gLecB基因及其编码的gLecB蛋白。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由于缺少基于“抗体-抗原识别”的特异性免疫机制,虾、蟹等无脊椎动物仅依赖种系基因编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以及相关的免疫调控系统来抵御病原侵袭。免疫识别是免疫反应的第一步,无脊椎动物主要是依靠模式识别受体PRRs(pattern recognitionreceptors)来识别入侵的病原,也就是前述的这些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s作为配体能够被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PRRs一方面可以直接杀死清除病原菌,另外一方面可以激活相应的下游信号通路,然后诱导表达相应的抗菌肽来抵抗病原菌的入侵。
模式识别受体PRRs可以分为膜受体、分泌性受体和细胞质受体三大类。其中膜受体包括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和清道夫受体SRs(scavenger receptors)等;分泌性受体包括肽聚糖结合蛋白(peptidoglycan)、凝集素(lectin)和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and b-1,3-glucan binding protein)等;细胞质受体的代表是Nod样受体。
凝集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分泌性受体,每种凝集素都含有糖类识别结构域CRD(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具有结合糖类的性质,同时凝集素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蛋白质的运输、信号转导、病原的识别或者作为免疫效应分子,不同类型的凝集素的CRDs具有不同的结构。位于细胞内的凝集素主要参与蛋白的筛选和运输,位于细胞外的凝集素主要参与了细胞信号传导和病原的识别[1]。位于细胞内参与蛋白运输的凝集素包括L型凝集素等[2-3],位于细胞外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和病源识别的包括C型凝集素等[4]。目前,从对虾中已经鉴定出了7种凝集素,分别为C-型凝集素、L-型凝集素、P-型凝集素、M-型凝集素、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凝集素、半乳凝素和钙联接蛋白/钙网织蛋白。
C-型凝集素是一类含有钙离子依赖糖识别域CRD的蛋白超家族,在脊椎动物中结构高度保守,但是在无脊椎动物中却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目前有关虾的C-型凝集素的研究报道和相关文献都特别丰富:已经在中国明对虾体内分离出的C-型凝集素有Fclectin、Fc-hsl、Fc-Lec2、Fc-Lec3、Fc-Lec4和Fc-Lec5[4-9];南美白对虾的LvLT、LvLec、LvCTL1、LvCTL和LvCTLD[10-13]以及日本囊对虾的MjLecA、MjLecB和MjLecC也有相关研究报道[14],特别地,关于日本囊对虾的一种C-型凝集素MjCC-CL的研究,说明凝集素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而且还具有效应分子的作用[15]。对于克氏原螯虾,PcLT是第一个报道的C-型凝集素,接着PcLec1、PcLec2、PcLec3、PcLec4、PcLec5和PcLec6陆续被报道[16-21]。其中研究人员发现PcLec4不仅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而且还是一种免疫信号开关分子,为解释免疫调控中的信号交叉与传导延迟现象提供了新的依据,并提出C-型凝集素作为分子开关参与免疫反应的假设[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64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