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雾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60812.9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7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多田和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银姬;李馨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 ||
1.一种油雾分离器,为将在内燃机(1)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雾分离器(101),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20、30),其具有窜缸混合气的流入部(22)和流出部(34),从所述流入部(22)到所述流出部(34)形成流路(PA);以及
油分离器单元(102),其配置于所述流路(PA),
所述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设置有使流路面积减小的节流部(43)的第1板部(41)、设置有供通过了所述节流部(43)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b)的第2板部(51),
所述节流部(43)由从所述第1板部(41)的上端面(41c)延伸设置的细长的切口(43)构成,
所述壳体(30)在其内壁(32)具有供包括所述第1板部(41)的所述上端面(41c)的端部(410)嵌合的嵌合部(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部(41)的所述上端面(41c)向与板厚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延伸,所述切口(43)向与所述板厚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大致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离器单元(102)还具有:
连结部(54),其向通过了所述节流部(43)的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延伸,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2板部;以及
法兰部(52、53),其供所述连结部(54)的另一端部固定,并与所述第1板部(41)的窜缸混合气的下游侧的表面(46a、47a、48a)抵接,
所述法兰部(52、53)具有与所述切口(43)嵌合的凸部(5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法兰部(52)同所述第1板部(41)的所述端部(410)一起与所述嵌合部(33)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56)的突出长度与所述第1板部(41)的板厚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33)具有以从所述第1板部(41)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夹着所述第1板部(41)的所述端部(410)的方式在窜缸混合气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突设的第1突出部(321)和第2突出部(322),所述第1突出部(321)的突出量比第2突出部(322)的突出量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43)从所述第1板部(41)的上端面(41c)向下方延伸设置,
所述壳体(20、30)具有在上下方向分离的上壳体(30)和下壳体(20),
所述嵌合部(33)为设置于所述上壳体(30)的、供所述第1板部(41)的上端部嵌合的上嵌合部,
所述下壳体(20)具有供所述第1板部(41)的下端部嵌合的下嵌合部(20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体(20)具有相对于所述油分离器单元(102)面向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空间(SP2)并向下方鼓出的鼓出部(23),
所述鼓出部(23)在其下端部具有贯通孔(2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部(22)包括贯通所述下壳体(20)的贯通孔(22),
所述流出部(34)包括从所述上壳体(30)的上端部突设的管(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081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