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电镀废水中回收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8682.3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38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易秉智;暨左成;陈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特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23/00 |
代理公司: |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王家蕾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镀 水中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电镀废水中回收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吸附树脂功能化;(2)、再使电镀废水流过第(1)步处理的阳离子吸附树脂,使镍离子吸附在阳离子吸附树脂中;(3)、对第(2)步得到的吸附饱和后的吸附树脂用硫酸溶液进行解析,得到解析液,所述解析液为硫酸镍溶液;(4)、对第(3)步得到的解析液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进行沉淀,得到沉淀物碱式碳酸镍以及含有硫酸钠的废液。本发明采用阳离子吸附树脂吸附镍,吸附后树脂通过解析再生操作,吸附树脂返回再利用,解析的镍通过饱和碳酸钠溶液得到沉淀物碱式碳酸镍,废水中镍的回收率大于或等于9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镀废水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从电镀废水中回收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含铜镍酸性电镀废水中主要含有镍离子、铜离子、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若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现阶段含铜镍酸性电镀废水,一般都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破络后再沉淀除去重金属离子,最终进入废水污泥中。而从废水污泥中回收提取镍困难,提纯成本过高,而不回收利用又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
含镍电镀废水回收镍常用的方法有:(1)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加入化学药剂,使金属离子从可溶性化合物生成不溶性化合物继而沉淀分离的一种方法。为了便于液固分离,常需添加氯化铁等无机凝聚剂,从而在沉淀中混进大量的铁,故不能返回镀槽使用,造成资源浪费。(2)反渗透法,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它可以把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与水分离出来,是净化废水和富集溶解金属的一种方法。在反渗透过程中,废水在一定的机械压力下通过一种特定的离子树脂半透膜,常用醋酸纤维素膜,该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或选择透过性)阻滞溶解金属和杂质通过,并可循环使用,而被阻滞的金属化合物也可以直接回用。反渗透其溶液活动平行于半透膜,溶剂(即水)能渗透,而滞留在膜表面上的杂质很快冲洗流走,不会积聚在表面上,故能使膜保持良好的渗透性,不需要像过滤那样频繁地更换过滤膜。而且用反渗透装置处理的淡水,可继续作镀件清洗用而不会影响镀件的质量。但上述这些方法的对废水中镍的回收率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电镀废水中回收镍的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从电镀废水中回收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吸附树脂功能化
将阳离子吸附树脂与硫酸溶液进行交换,交换完成后用清水洗涤,并把阳离子吸附树脂的pH调节到6~7,所述硫酸溶液的浓度为4mol/L,所述吸附树脂与硫酸溶液的体积比为1:3;
(2)吸附
先将电镀废水的pH调节到1.0~2.5,再使电镀废水流过第(1)步处理的阳离子吸附树脂,使镍离子吸附在阳离子吸附树脂中,使镍离子与其他离子分离,得到吸附饱和的后的吸附树脂和流出液,用清水正反洗涤吸附饱和的后的吸附树脂,使吸附饱和后的阳离子吸附树脂的pH为6.5~7.5;
(3)解析
对第(2)步得到的吸附饱和后的吸附树脂用硫酸溶液进行解析,得到解析液,所述解析液为硫酸镍溶液,所述硫酸溶液的浓度为4mol/L,所述吸附饱和后的吸附树脂与硫酸溶液的体积比为1:3;
(4)沉淀
对第(3)步得到的解析液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进行沉淀,得到沉淀物碱式碳酸镍以及含有硫酸钠的废液。
进一步的,所述阳离子吸附树脂为羧酸基阳离子吸附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碱式碳酸镍应符合HG/T 4696—2014《工业碱式碳酸镍》。
进一步的,所述第(3)步中解析后的吸附树脂可以在第(2)步中重复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2)步中的流出液和第(4)步中的含有硫酸钠的废液在被净化处理后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特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特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86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