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升阻比定风翼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86154.9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765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周福亮;陈颖珍;周雁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B62D37/02 |
代理公司: | 32365 泰州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曾涛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襟翼 主翼片 槽型 端板 联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 摇臂 转轴 舵机控制 内部设置 上方位置 丝杆螺纹 转动连接 导向座 定风翼 滑槽块 升阻比 自锁性 可变 滑座 丝杆 尾翼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升阻比定风翼,包括主翼片、槽型端板、第一襟翼以及第二襟翼,主翼片固定连接于两个槽型端板之间,第一襟翼与第二襟翼分别设置于主翼片的上方位置且其内部延其长度方向穿设有一转轴,第一襟翼和第二襟翼两端通过转轴分别与两个槽型端板转动连接,在主翼片的内部设置有一联动控制装置,联动控制装置包括一通过舵机控制的丝杆、一与丝杆螺纹连接的滑座、滑槽块以及导向座,还设置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摇臂以及第二摇臂,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高升阻比尾翼在直线加速时阻力大的问题,同时其具有较好的自锁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方程式赛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升阻比定风翼。
背景技术
由于国内的大学生方程式赛事起步较晚,绝大多数的车队均是采用固定式的尾翼,由于该比赛对发动机的功率有着严格的限制,赛车很难压榨出较大的动力;并且整个赛事弯道较多,赛车的速度并不是很大,空气动力学套件往往发挥不出理想状态下的性能。所以为了获得在弯道时较好的表现,获得更大的空气下压力,现有的方程式赛车固定尾翼往往采用较大的倾角,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在直线赛道加速时的大阻力,同时这对于燃油经济性也极为不利。
近年来,在国外的大学生方程式比赛中出现过由液压缸控制的倾角可变尾翼,国内也有个别车队使用,但是但由于其制作成本较高并且重量偏大,显然这有悖于轻量化的赛事理念;另外还有一种六连杆结构的可变尾翼,尽管其有结构较为简单,质量轻的优点,但是该种尾翼不易实现位置的固定,在赛车跑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翼片的晃动与转角偏移,自锁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可变升阻比定风翼,可以解决高升阻比尾翼在直线加速时阻力大的问题,同时其具有较好的自锁性。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变升阻比定风翼,包括主翼片、槽型端板、第一襟翼以及第二襟翼,所述槽型端板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主翼片固定连接于两个槽型端板之间,所述第一襟翼与第二襟翼分别设置于主翼片的上方位置且其内部延其长度方向穿设有一转轴,第一襟翼和第二襟翼两端通过转轴分别与两个槽型端板转动连接,在所述主翼片的内部设置有一联动控制装置,所述联动控制装置包括一通过舵机控制的丝杆、一与丝杆螺纹连接的滑座、滑槽块以及导向座,还设置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摇臂以及第二摇臂,所述滑座位于滑槽块内,所述第一连杆末端铰接于滑座上且其穿过导向座并与第一摇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摇臂与第一襟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摇臂与第二襟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两端分别与第一摇臂以及第二摇臂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槽型端板的上部设置有百叶窗。
进一步的,所述槽型端板的下部设置有竖向槽孔。
进一步的,所述主翼片、槽型端板、第一襟翼以及第二襟翼均采用碳纤维抽真空工艺加工制作且在其内填充泡沫,所述主翼片内部容纳联动控制装置位置进行掏空处理。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可变升阻比定风翼,两片襟翼与槽型端板活动连接,主翼片与槽型端板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大的负升力以及小的空气阻力,通过调整翼片的倾角,兼顾弯道与直道的需求,使赛车在弯道能够平稳且快速转弯,在直道获得更好的加速和极速表现。
该装置结构简单,舵机作为动力源驱动丝杆旋转,由于滑座内有与螺杆配合的螺母,从而构成一套螺旋传动装置,滑座能够沿着滑槽块实现前后移动,从而拉动两片襟翼旋转,但是人为的转动襟翼却不会实现位移的反向传递。从而使翼片很好的保持在某一状态,即使翼片受到外力的冲击也不会发生明显的转动,这就保证了该装置很好的自锁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861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扰流板
- 下一篇:汽车前舱下护板及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