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16344.3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5710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郭笑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磨家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1/16 | 分类号: | B65F1/16;B65F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田黎绒 |
地址: | 200335***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厢房 智能 感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包括门体,开门装置,感应装置和控制器。所述门体安装于垃圾厢房上;所述开门装置连接门体;所述感应装置安装于垃圾厢房上,用于实时感应其检测半径,并在感应到人体进入其检测半径时输出感应信号;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感应装置和开门装置,所述控制器中包括命令模块、所述命令模块用于在接受到感应信号时对开门装置输出开启命令、控制开门装置开启门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能够实现对垃圾厢房上门体的智能开关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
背景技术
现有很多社区的垃圾箱会按照分类需求统一摆放在垃圾厢房中。现有的垃圾厢房的门体主要包括脚踏式的机械开启和按钮式的电控开启两种结构。上述设计结构在居民扔垃圾的过程中各自存在缺陷:脚踏开启方式因为结构和材料的限制,容易发生卡死,脚踏费力的弊端;而按钮式电控开启虽然省力,但是需要居民另外腾出手来按动开关,这种操作方式无法满足上海市居民在进行干湿垃圾分类时、用两只手分别将垃圾和包装袋分别扔进不同垃圾桶的操作需求。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以克服现有技术方案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能够实现对垃圾厢房上的门体的智能开关控制。
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包括门体,开门装置,感应装置和控制器。所述门体安装于垃圾厢房上;所述开门装置连接门体;所述感应装置安装于垃圾厢房上,用于实时感应其检测半径,并在感应到人体进入其检测半径时输出感应信号;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感应装置和开门装置,所述控制器中包括命令模块、所述命令模块用于在接受到感应信号时对开门装置输出开启命令、控制开门装置开启门体。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当丢垃圾的居民进入感应装置的检测半径时,触发感应装置对控制器输出感应信号;所述控制器中的命令模块在接受到该感应信号时对开门装置输出开启命令、控制开门装置开启门体。由此,实现了对垃圾厢房上门体开关的自动化控制。
优选的是,上述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中:所述控制器中还包括延时模块和复位模块、所述延时模块中预存有时间阈值,用于在命令模块输出开启命令时归零复位并开始计数,且在计数值到达时间阈值时再次归零复位并输出激活信号;所述复位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激活信号时对开门装置输出复位命令、控制开门装置复位门体。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延时模块实时读取命令模块,当命令模块输出开启命令时归零复位并开始计数,且在计数值到达时间阈值时再次归零复位并输出激活信号;复位模块在接收到该激活信号时通过输出复位命令控制开门装置将门体关闭复位。由此,实现了在门体开启一定时间后自动关闭的功能。同时,当居民持续呆在感应装置的感应半径中时,命令模块持续输出开启命令,使得延时模块中的计数值不断归零复位,从而保证了这种情况下门体可以持续开启,避免了开启命令和复位命令到达感应装置间隔过短,门体提前关闭复位的情况。
更优选的是,上述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中:所述开门装置包括电机和连杆;所述电机输出端连接连杆一端、用于带动连杆旋转;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门体固定为一体。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电机在接收到开启命令时正转,带动连杆旋转,门体随连杆同步旋转,直至门体到达其开启工位。电机在接收到复位命令时反转,带动连杆反向旋转复位,使得门体复位关闭。
进一步优选的是,上述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中:还包括外壳体,所述控制器安装于外壳体内。
通过采用这种技术方案:以外壳体实现对控制器的保护,避免遭受外部撞击和雨水而损坏无法使用,延长了设备的实用寿命。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上述垃圾厢房智能感应门中:所述感应装置采用微波感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磨家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磨家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163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