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泵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52936.X | 申请日: | 2019-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67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文善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和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02 | 分类号: | F01M1/02;F04C2/10;F04C14/22;F04C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邓珍;曹正建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泵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抽吸和排出油的油泵,所述油泵包括:壳体部;定子部,所述定子部容纳在所述壳体部中并且包括外环和主按压端,所述外环在所述壳体部和所述定子部之间形成可变腔室,油引入到所述可变腔室中,所述主按压端从所述外环的外周面向外突出;转子部,所述转子部容纳在所述外环中,并且构造成通过旋转来抽吸和排出油;弹簧部,所述弹簧部包括按压所述定子部的主弹簧,并且构造成使所述外环能够移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部中;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件并且引导所述外环的运动,所述第一引导件安装在所述外环的所述外周面上,能够滑动地安装在形成于所述壳体部的内壁中的第一引导槽中,并且随着所述外环被流入到所述可变腔室中的所述油按压而引导所述外环的所述运动;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夹设在所述壳体部与所述定子部之间,从而防止引入到所述可变腔室中的所述油泄漏到所述壳体部与所述定子部之间的其他空间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泵,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抽吸和排出油的油泵。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油泵是指通过转子部的旋转来抽吸油、压缩油并将油排出到外部以使油循环到诸如发动机等各种发动机的装置。内燃机的平均内部温度为约800摄氏度,而最高温度为作为爆炸冲程中的瞬时值的约2,000摄氏度。另外,在内燃机中,在气缸的内壁与活塞的滑动面、曲轴的轴承、凸轮轴的轴承等之间连续产生摩擦。因此,可以认为的是,油泵借由使油循环通过发动机来冷却发动机,并且减少在构成发动机的各种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
油泵具有叶片式和齿轮式这两种类型。叶片式油泵包括外环、安装在外环内部的内转子以及安装在内转子的外周面上的叶片。另外,叶片式油泵进行操作,使得油随着内转子旋转而被叶片抽吸和排出。齿轮式油泵包括外环、外转子和内转子,该外转子和内转子安装在外环的内部,并且该外转子具有形成在其内周面上的齿轮齿,该内转子具有形成在其外周面上的齿轮齿。另外,齿轮式油泵随着内转子旋转以与外转子啮合而使得在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抽吸的油被按压并排出到外部。
另一方面,油泵的特征在于,随着内转子的转数增加,从油泵排出的油的压力连续增加。在从油泵排出的压力过高的情况下,各发动机可能遭受机械损坏,并且压力是降低系统的整体效率的因素。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韩国专利第10-1491175号公开了一种能够选择性地减小外环和内转子之间的空间的可变油泵。
在如上所述的常规的可变油泵中,其特征在于,外环铰链连接到壳体部的内部,并且外环随着在外环和壳体部之间流动的油的按压而移动,从而减小了外环和内转子之间的油压缩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常规的可变油泵具有其中外环基于壳体部的内壁的铰链连接部在壳体部的内部沿着一定的轨迹移动的结构。这种常规的可变油泵具有以下问题:不能根据发动机的速度变化、响应于发动机所需的油量的变化而有效且稳定地调节通过油泵供给到发动机的油量。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泵,其中响应于发动机所需的油量的变化而有效且稳定地调节供给到发动机的油量。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抽吸和排出油的油泵,包括:壳体部;定子部,所述定子部包括外环和主按压端,所述外环容纳在所述壳体部的内部并且在所述壳体部和所述定子部之间形成可变腔室,油流入到所述可变腔室中,所述主按压端形成为从所述外环的外周面向外突出;转子部,所述转子部容纳在所述外环的内部,并且通过旋转来抽吸和排出油;弹簧部,所述弹簧部包括按压所述定子部的主弹簧,并且使所述外环能够移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部的内部;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包括第一引导件并且引导所述外环的运动,所述第一引导件安装在所述外环的所述外周面上,能够滑动地安装在形成于所述壳体部的内壁中的第一引导槽中,并且随着所述外环被流入到所述可变腔室中的所述油按压而引导所述外环的所述运动;和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夹设在所述壳体部与所述定子部之间,从而防止流入到所述可变腔室中的所述油泄漏到所述壳体部与所述定子部之间的其他空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和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明和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29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