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轴并联装药潜入固发弹底分离减质增程炮弹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7677.6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3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晓尧;马荣华;王守仁;杨朝霞;陈志刚;潘玉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B10/38 | 分类号: | F42B10/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谢秀娟 |
地址: | 03005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 并联 潜入 固发弹底 分离 减质增程 炮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并联装药潜入固发弹底分离减质增程炮弹,包括战斗部、固体发动机和弹底结构,所述战斗部包括战斗部壳体和炸药,所述固体发动机包括固体发动机壳体和发射药,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一端设置在所述战斗部壳体内部,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另一端突出于所述战斗部壳体延伸至所述弹底结构内,所述弹底结构一端与所述战斗部壳体触接,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和所述战斗部壳体同轴设置,所述炸药装填在所述战斗部壳体内部,所述发射药装填在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内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兼顾了炮弹威力和射程的需求,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安全可靠,使用要求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间弹道技术领域,提出一种战斗部装药与固体发动机装药同轴并联的装填模式,特别涉及一种同轴并联装药潜入固发弹底分离减质增程炮弹。
背景技术
火炮弹丸固发增程设计一般采用战斗部在前、固体发动机装药在后的结构设计,在增程要求不大的情况下能兼顾毁伤威力和射程要求。但是近年来,各国都提升了火炮弹丸的远程打击能力,为了保证火力压制,在制式弹药基础上不断增加射程需求,在兼顾威力的条件下使得增程设计难度增大。
另外,火炮弹丸的弹底结构主要承载发射时的高过载,用于保护弹丸战斗毁伤部件不会被高膛压损坏,所以在结构上较为厚重。另外,在弹底上一般还会有铜质的密封弹带,在增程时这部分弹底质量消耗了固体发动机装药提供的总冲,属于弹丸飞行时的消极质量,不利于弹丸增程设计。即弹底在炮弹离开炮膛之后,对弹丸的飞行过程并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由于弹底阻力的存在降低了炮弹的飞行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并联装药潜入固发弹底分离减质增程炮弹,目的是达到兼顾毁伤效果并实现弹丸增高增程之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并联装药潜入固发弹底分离减质增程炮弹,包括战斗部、固体发动机和弹底结构,所述战斗部包括战斗部壳体和炸药,所述固体发动机包括固体发动机壳体和发射药,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一端设置在所述战斗部壳体内部,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另一端突出于所述战斗部壳体延伸至所述弹底结构内,所述弹底结构一端与所述战斗部壳体触接,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和所述战斗部壳体同轴设置,所述炸药装填在所述战斗部壳体内部,所述发射药装填在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战斗部壳体包括战斗部外壳和战斗部内壳,所述战斗部内壳的一端与所述战斗部外壳的一端通过第一环形连接部连接,所述战斗部内壳位于所述战斗部外壳之中且同轴设置,所述炸药装填在所述战斗部内壳与所述战斗部外壳之间的空腔中;所述固体发动机设置在所述战斗部内壳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固体发动机壳体包括固体发动机外壳和固体发动机内壳,所述固体发动机内壳的一端与所述固体发动机外壳的一端通过第二环形连接部连接,所述固体发动机内壳位于所述固体发动机外壳之中且同轴设置,所述固体发动机内壳在轴向上与所述战斗部内壳不重叠,所述发射药装填在所述固体发动机内壳与所述固体发动机外壳之间的空腔中,所述固体发动机外壳上设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与所述第一环形连接部连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战斗部内壳和所述固体发动机外壳之间具有均匀的间隙,所述间隙抽真空绝热或填充绝热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固体发动机内壳内部固定连接有潜入式喷管,所述潜入式喷管一端设有密封点火器,所述密封点火器用于在所述同轴并联装药潜入固发弹底分离减质增程炮弹离开炮膛之后引燃所述发射药,所述潜入式喷管另一端与所述固体发动机的内腔连通,所述潜入式喷管用于喷出所述发射药的燃烧产物,所述潜入式喷管外壁上设有隔环,所述隔环使所述潜入式喷管和所述固体发动机内壳之间具有环形隔热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发射药的轴线上具有与所述潜入式喷管导通的引导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76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