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雾霾天气下的车标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5733.6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6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斌;张恒;邹顺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5/00 | 分类号: | G06T5/00;G06T5/40;G06T7/136;G06V10/764;G06V10/8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炳斐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气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雾霾天气下的车标检测方法,包括:利用暗通道去雾算法处理包含车辆的待检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细节增强处理;利用深度学习检测算法检测去雾后的图像中的待检测车辆;利用经过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待检测车辆的类型;结合待检测车辆的类型,获取待检测车辆的前脸组件位置关系;在HSV模型中利用阈值分割检测待检测车辆的车牌位置;在车牌左右两侧利用训练好的级联分类器检测两侧车灯;结合两侧车灯的位置以及车辆前脸组件的位置关系定位车标。本发明有效提高了暗通道去雾算法的实时性,更好地了恢复图像的细节,并且在车标检测中参考了与车型对应的组件位置关系,提高了不同车型车标检测的成功率,对于新车型也有很好的接纳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车辆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霾天气下的车标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汽车数量已超过2.6亿辆,并且仍在逐年增长,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车辆的车标包含有重要的车辆品牌信息,市面上超过有300中不同的车标类型,并且车标体积小,传统的图像识别技术很难准确检测识别各类型车标。此外,近些年恶劣雾霾天气不断涌现,道路交通环境的能见度明显降低,使得检测车标工作变得愈加困难。因此对雾霾天气下的车标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关于图像去雾的算法主要以下三种:
基于深度学习的去雾算法,这种算法需要大量的图片作为训练集去训练,这导致了同样一张图片需要有有雾和无雾两种状态,这样的数据集难以构造。此外训练好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否有效使用依然存疑。
基于图像增强算法,该算法不是基于大气散射原理等物理性模型,而是非物理性的。通过只针对图像自身,将图像去雾的问题转化为对对比度的提升,并不关心导致图像退化和复原的本质,虽然图像在增强过后通过视觉观察会有更高的对比度,但是处理后的图像存在信息丢失的问题,会出现失真现象。
基于图像复原算法更加追求去雾的本质,这样有利于恢复细节使图像更清晰。如何凯明提出的暗通道去雾算法,虽然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消耗时间和空间较大,且暗部细节不够清晰。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图像复原算法实现去雾,检测时尽可能实现实时性并且保留更多的暗部细节。
目前常见的目标检测技术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传统的图像检测算法,使用特征算子提取图像特征,利用SVM等分类器对特征进行分类识别,以基于Adaboost分类器的检测算法为代表。
第二类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算法,其中有包括了结合区域建议和结合回归算法的两种类型。结合区域建议的检测算法以Faster-RCNN为代表,使用RPN网络生成区域建议框,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并分类区域特征。结合回归算法的检测方案则将图片网格化,对每个网格检测到的目标信息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目标位置。
传统的图像检测算法的缺点在于对图像中细小物体检测能力较弱,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算法的缺点在于难以适用各种类型的车标检测。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检测到车标部件的技术,并能适应各种类型的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暗通道去雾和车型识别的车标检测方法,以解决难以在雾霾天气准确检测各类型车辆的车标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雾霾天气下的车标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利用暗通道去雾算法处理包含车辆的待检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细节增强处理;
步骤2,利用深度学习检测算法检测去雾后的图像中的待检测车辆;
步骤3,利用经过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待检测车辆的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57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