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立地下管线三维模型与目标GIS系统关联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36755.0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41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岩;王雪敏;赵茜;刁立峰;郭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F30/18;G06F1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武悦 |
地址: | 10007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立 地下 管线 三维 模型 目标 gis 系统 关联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立地下管线三维模型与目标GIS系统关联的方法及系统,属于地下管线数据处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地下管线三维模型利用率低,重建成本高、耗时长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将地下管线三维模型转换为预设格式的第一模型文件;获得其包含的每一几何对象的坐标;根据几何对象的坐标判断几何对象是否为管线对象或管点对象,若是管线对象,则确定其在目标GIS系统数据库中对应的管线数据并进行关联;若是管点对象,则确定其在目标GIS系统数据库中对应的管点数据并进行关联,以获得与所述目标GIS系统关联的第一模型文件。该方法无需重建三维模型,即可实现与目标GIS系统的数据关联,提高了模型的利用率,且建立数据关联的成本低,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管线数据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立地下管线三维模型与目标GIS系统关联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线共分为八大类几十种小类,分别由不同的组织机构在运营管理,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提高,各组织机构都应用各式各样的建模软件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管线进行三维建模及展示,但由于不同组织机构均依托本单位的地下管线勘测图纸、GIS系统数据来制作地下管线三维模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模型文件,由于这些模型文件类型和采用的坐标系各不相同,故无法直接将不同的地下管线三维模型放在同一个三维场景中进行管线的综合展示。
目前,由于地下管线三维模型文件来源不同,关联的GIS系统以及关联方式也各不相同,在现有技术下将模型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后,只能有效的保留模型中的几何对象,几何对象中存储的管线或管点唯一标识为其初始GIS系统的管线或管点唯一标识,与目标GIS系统中对应的管线或管点唯一标识并不一致,从而无法通过目标GIS系统对三维模型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展示。当城市规划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等需要应用全市地下管线三维模型时,采用的方式是重新进行地下管线三维建模。具体方式为从各管线运营单位处采集对应的管线数据,再通过CityEngine等三维GIS软件建立一个全新的、具有管线信息的管线三维模型,从而实现三维模型与管线信息的联动,用户能够在与三维模型的交互过程中获取到模型关联的管线信息。
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各组织机构已建立的地下管线三维模型无法与目标GIS系统建立联动,因此对各组织机构现有的地下管线三维模型的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二是重新建立大量的地下管线三维模型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矢量化和建模操作,工作量大、成本高、耗时长且效率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建立地下管线三维模型与目标GIS系统关联的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地下管线三维模型利用率低,重建模型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立地下管线三维模型与目标GIS系统关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地下管线三维模型转换为预设格式的第一模型文件;
根据所述第一模型文件获得其包含的每一几何对象的坐标;
根据每一几何对象的坐标判断每一所述几何对象是否为管线对象或管点对象,若是管线对象,则确定其在目标GIS系统数据库中对应的管线数据并进行关联;若是管点对象,则确定其在目标GIS系统数据库中对应的管点数据并进行关联,以获得与所述目标GIS系统关联的第一模型文件。
进一步的,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模型文件中每一所述几何对象对应的缓冲视图,并根据缓冲视图获取对应缓冲器中按顺序存储的第一个空间坐标、中间点空间坐标或最后一个空间坐标,分别作为所述几何对象的第一顶点坐标、中间点坐标、第二顶点坐标。
进一步的,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间的第一直线距离,若所述第一直线距离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所述几何对象为管线对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未经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67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