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有效
申请号: | 202022499073.3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015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仲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音库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1 | 分类号: | H01R12/71;H01R13/73;H01R13/46;G11B3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盟科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9 | 代理人: | 徐莹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智能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态 硬盘 接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涉及固态硬盘领域,包括插板、设置在插板上用于传输数据的第一插头和设置插板上用于接通电源的第二插头,插板的中部开设插腔,其中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均水平设置在插腔内,插板左右两侧壁呈对称设置卡扣,卡扣一端连接在插板上、另一端设置推板,卡扣沿着插板侧壁长度方向与插板呈倾斜设置,且卡扣沿着插板卡合方向与插板侧壁之间距离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便于安装固定在固态硬盘本体上,且相对于传统的接口具有安装牢固稳定的优点,在多次拔插固态硬盘之后仍然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固态硬盘上,延长了固态硬盘的时候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态硬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
背景技术
固态硬盘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固态硬盘具有传统机械硬盘不具备的快速读写、质量轻、能耗低以及体积小等特点,固态硬盘通过接口连接硬盘读写终端,实现固态硬盘与读写终端之间的文件传输。
但是现有的固态硬盘接口在使用的时候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的固态硬盘接口存在接口与固态硬盘本体之间存在安装效果不佳、安装麻烦的问题,影响了固态硬盘的生产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其便于安装,且安装效果更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包括插板、设置在插板上用于传输数据的第一插头和设置插板上用于接通电源的第二插头,插板的中部开设插腔,其中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均水平设置在插腔内,插板左右两侧壁呈对称设置卡扣,卡扣一端连接在插板上、另一端设置推板,卡扣沿着插板侧壁长度方向与插板呈倾斜设置,且卡扣沿着插板卡合方向与插板侧壁之间距离逐渐增大,卡扣外侧壁的中间位置凸设直角三角形结构的卡块,且卡块的一直角边设置在卡扣侧壁上、另一直角边设置在靠近推板方向。
优选的,插板后侧设置托板,托板的高度低于插板前后的高度,插板后侧插入到固态硬盘对应的槽孔内。
优选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上均匀贴附若干端子,端子呈弯曲结构,其中端子前端卡合固定在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的上端面上,端子后端延伸至托板上。
优选的,插腔呈矩形结构,插腔左右两侧中间部位的插板上水平设置呈矩形结构的卡板,卡板的上方设置与卡板相对应的挡板。
优选的,插板左右两侧的上端面上凹设螺纹孔,螺纹孔通过螺纹旋接固定螺栓。
优选的,推板呈矩形结构,且推板外侧壁上平行设置若干用于增大摩擦力的凸棱。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便于安装固定在固态硬盘本体上,且相对于传统的接口具有安装牢固稳定的特点,在多次拔插固态硬盘之后仍然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固态硬盘上,延长了固态硬盘的时候寿命,而且该快插接口能够与方便的与固态硬盘读写端进行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写和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的A区域细节放大图。
图3是图1中一种固态硬盘的快插接口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1、插板;2、插腔;3、卡板;4、第一插头;5、第二插头;6、端子; 7、托板;8、固定螺栓;9、卡扣;10、推板;11、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更加清楚、完整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音库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音库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4990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芯生产用自动叠片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臭氧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