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张缩的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79190.8 | 申请日: | 2021-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2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高玉峰;舒爽;刘凌霄;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2D5/48;E02D7/00;E02D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谢恺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张缩 抗滑桩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张缩的抗滑桩及其施工方法,该抗滑桩由钢筋基架通过混凝土浇筑构成,其中钢筋基架包括中心轴、支撑架和竖向外壁钢筋,支撑架套在中心轴上,所述支撑架包括若干根支撑杆,支撑架撑开后呈伞状;每根支撑杆的末端连接一根竖向外壁钢筋,支撑架撑开后所有竖向外壁钢筋形成钢筋笼,且钢筋笼与中心轴同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抗滑桩的钢筋基架可以撑开和收缩,方便提前预制且运输安装,保障施工的安全性,缩短工期,节省成本。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边坡加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滑桩的制作方法及使用抗滑桩防治滑坡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不同地区分布着工程性质各异的土质环境,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然环境堆积和人类活动形成的成千上万的待处理的潜在滑坡危险的边坡,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现有的边坡处理手段大多较为繁杂且“笨重”,以抗滑桩为例,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之一。挖孔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法施工,桩间隔跳挖,不能通槽施工。挖孔桩投入劳动力较多,施工机械简单,劳动强度较大,安全施工很重要。施工工序包括放轴线定桩位、平整场地、锁口梁施工、桩护壁、桩孔开挖、钢筋笼制安、桩身混凝土浇灌、桩间挡板浇灌等。其中,抗滑桩钢筋笼可采用孔内制安或提前制安后吊装,针对直径较大的抗滑桩,由于钢筋配置多且体积较大,提前制作后运输、吊装困难,目前多采用孔内制安的方法。在打桩施工过程会对边坡不稳定土体造成很大程度的扰动,再加上孔内制安施工速度慢,长时间施工以及边坡的不稳定性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难以保障,且这一过程会产生较为高昂的施工成本。针对桩径为70-500mm的小直径钻孔灌注桩,其长细比较大,施工时只需要轻型施工机具,桩位布置灵活,施工速度快,对施工场地的适应性强,对环境影响小,目前微型抗滑桩在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主流的方形钢筋笼一个是需要现场绑扎,最重要的是体积不可伸缩,这就意味着不论桩身的长度如何,整个抗滑桩从头至尾横截面不变,如果抗滑桩需要加固的边坡深度较大的情况下,造成了较大的施工难度和对坡面的扰动。
同时,目前常用的抗滑桩按截面形式分主要有矩形桩和圆形桩,这两种截面形式的抗滑桩各有优缺点,如矩形桩抗弯效果较好,但开挖桩孔施工速度慢,施工人员的安全难以保障;圆形桩虽然能用高效率的机械成孔,但与矩形桩相比相同截面积的圆形桩抗弯效果较差,如需要达到与矩形桩一样的抗弯效果,形桩的截面积就要比矩形桩大得多。
因此急需一种在保证抗滑桩抗弯效果的前提下,既能进一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又能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的抗滑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张缩的抗滑桩以及这种抗滑桩的施工方法。在保证抗弯效果的前提下,缩短施工时间,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可张缩抗滑桩,由钢筋基架通过混凝土或水泥土浇筑构成,钢筋基架包括中心轴、支撑架和竖向外壁钢筋,所述支撑架包括若干支撑杆,支撑架套在中心轴上,支撑架撑开后呈伞状;每根支撑杆的末端连接一根竖向外壁钢筋,支撑架撑开后所有竖向外壁钢筋形成钢筋笼。此时,支撑杆的数量与竖向外壁钢筋的数量相同,支撑杆与竖向外壁钢筋转动连接,形成的钢筋笼与中心轴同轴,中心轴类似于伞柄,支撑架撑开后类似于伞状,支撑杆相当于伞骨,竖向外壁钢筋绕“伞”一圈。
钢筋基架由工厂预制,其支撑架是像雨伞一样可以撑开和收缩的结构,在运输至施工地之前处于收缩状态,根据结构大小,可选择在下放至桩孔之前或下放至指定桩孔位置之后将钢筋基架撑开,放入桩孔且撑开支撑架后卡紧,保持外壁钢筋与桩孔壁贴合,即形成的钢筋笼的直径与桩孔的内径相等。其中钢筋笼的长度,支撑杆的张缩范围以及竖向外壁钢筋的截面形状,型号以及尺寸大小均可根据现场不同工程设计需要灵活调整。优选的,本发明更适用于桩径为70~500mm的小直径灌注桩。
进一步地,每个抗滑桩有多组支撑架,每组支撑架上下平行设置,上组支撑架的支撑杆与其下一组支撑架的支撑杆一一对应平行,每一个竖直方向上下对应支撑杆的末端均连接同一根竖向外壁钢筋。这样有利于在支撑架撑开后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91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