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污分流的雨水管廊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85460.4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9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任红蕾;张延年;韩东;孙娇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2;E03F3/04;E03F5/02;E03F5/22;E03F5/04;E03F5/14;E03F5/10;E02D29/045;E01H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18 | 代理人: | 黄英华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 雨水管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污分流的雨水管廊,属于城市雨水管廊技术领域。该雨水管廊主要包括雨水舱、蓄水舱、污水舱;雨水舱沿蓄水舱轴线对称分布,污水舱位于蓄水舱和雨水舱下方,雨水舱通过雨水舱检查井与路面连接。本发明有助于对雨水进行收集调蓄及合理利用,缓解海绵城市中污水厂的压力,结构设计合理,雨水舱和蓄水舱并列排布,减小埋深,具有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同时将下水道和检查井呈鱼骨状接入管廊,避免了接入口过多引起的诸多问题,对雨、污水入廊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雨水管廊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雨污分流的雨水管廊。
背景技术
近几年各地频发“逢雨必涝”、市内“看海”的状况。海绵城市对城市防涝与雨水资源提出了要求,希望利用管廊内部空间进行雨水调蓄,增强相应区域的防涝并促进雨水综合利用。目前,雨水入廊主要面临着埋深大、断面尺寸大、管理难、建造代价高但实际收益小的质疑,同时,现有管廊并未将雨污水分流,加大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雨污分流的雨水管廊, 对雨水进行收集调蓄及合理利用,实现雨水的错峰,缓解海绵城市中污水厂的压力,结构设计合理,雨水舱和蓄水舱并列排布,减小埋深,具有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同时将下水道、检查井和接户井呈鱼骨状接入管廊,避免了接入口过多引起的诸多问题,对雨、污水入廊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雨污分流的雨水管廊,雨水舱沿蓄水舱轴线对称分布,污水舱位于蓄水舱和雨水舱下方,雨水舱通过雨水舱检查井与路面连接;所述雨水舱通过导水管与蓄水舱联通,雨水舱底板设有避免泥沙沉积的凹槽,并通过控制阀门和检修孔道与污水舱联通;所述污水舱里面设有专用污水管道,污水管道位于管道支墩上;所述下水道与路面连接处设有雨箅子,雨箅子下方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雨水流经雨箅子和过滤网进行初步过滤,下水道与支管通过挡板将雨污水分流,下水道与雨水管检查井通过支管连接,雨水舱检查井与雨水管检查井通过雨水管连接;所述雨水管检查井通过接头管与雨水管连接,雨水舱检查井和雨水管检查井与路面连接处有可透气的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舱检查井和雨水管检查井通过横向雨水管连接,呈鱼骨状接入雨水管廊,雨水管检查井及雨水舱检查井设置雨水管廊外侧,减少在管廊上开孔。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将污水与雨水分流,晴天时,挡板通过滚轴与支管连接,处于关闭状态,污水流经下水道进入污水舱,雨天时,打开挡板,雨水通过雨水管进入雨水舱,挡板是采取防腐蚀措施的钢板,滚轴是焊接在雨水管道上,焊接部位涂抹防腐及防水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管上设排水孔,排水孔采取错缝分布,且上层排水孔直径小于下层排水孔,降低泥沙拥堵的几率,当雨量过小时,雨水从排水孔渗入到土壤,优先补充地下水。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阀门连接雨水舱和污水舱,雨水舱内安装控制器,当遭遇特大暴雨,雨水舱水位超过控制器设置,控制阀门打开,将超出控制器标准的雨水排到污水舱,缓解雨水舱和蓄水舱压力,待低于控制器标准时,控制阀门关闭。
进一步地,检修人员通过雨水舱检查井进入雨水舱进行维修,再由检修孔道进入到污水舱进行维修。
进一步地,雨水舱中的雨水在压强的作用下,通过导水管经单向金属过滤网进入到蓄水舱,单向金属过滤层,用于除去雨水中的重金属物质,导水管采用PVC防腐管材,管道弯点处加设抗裂保护垫,蓄水舱内的雨水经提升泵与地面洒水栓连接,用于路面喷洒,城市绿化等。当雨水舱的雨水过少,不能迫使雨水进入蓄水舱时,可在下游流进附近湖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结构设计合理,雨水舱和蓄水舱并列排布,减小埋深;
2.将下水道和检查井呈鱼骨状接入管廊,避免了接入口过多引起的诸多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54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