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软管鞍座的防坠缓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2601576.6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087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胡旭杰;苗增;顾杰岩;于波;刘赟;宋长景;邵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杰瑞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08 | 分类号: | B66D1/08;B66D1/54;B66D1/28;B63B27/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炳斐 |
地址: | 22200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软管 防坠缓降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软管鞍座的防坠缓降系统,该系统包括支撑底板、滚动球头、轴承座、滚筒、绳索、增速器、液压组件。该防坠缓降系统安装固定于软管鞍座内部,并通过绳索与软管输送系统中的脱离段连接;当软管发生紧急脱离后,脱离段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软管鞍座下坠,并通过与之相连的绳索将负载力传递到防坠缓降系统上,带动防坠缓降系统运转,进而产生对应的反作用力阻挡脱离段加速下坠,实现缓降功能。本实用新型利用缓降系统在运动过程产生的反向阻力,阻止脱离段的加速下坠,实现脱离段防坠缓降的目的,能显著提高LNG输送软管在紧急脱离后下降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软管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LNG加注船与受注船之间软管输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软管鞍座的防坠缓降系统。
背景技术
海上LNG输送与转运是一种有效的能源传输方式,近年来,随着LNG清洁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海上LNG输送与转运需求也日益旺盛。软管输送系统很好地解决了LNG加注船与受注船在海上相对晃动和漂移的问题,为应对恶劣的海洋环境,目前海上LNG加注船和受注船之间的能源传输常采用软管输送系统形式。同时为应对极端或突发紧急情况,软管输送系统常具备紧急脱离功能,以实现LNG加注船与受注船之间软管输送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分离。
软管输送系统在实现紧急脱离后,脱离段在自重作用下,会不受控地加速下坠,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脱离段与船体发生猛烈撞击,导致脱离段软管内LNG泄漏等次生险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置于软管鞍座装置内部的防坠缓降系统,利用缓降系统在运动过程产生的反向阻力,阻止脱离段的加速下坠,实现脱离段防坠缓降的目的,从而提高LNG输送软管在紧急脱离后下降过程中的安全性。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用于软管鞍座的防坠缓降系统,该防坠缓降系统安装固定于软管鞍座内部,并通过绳索与软管输送系统中的脱离段连接;当软管发生紧急脱离后,脱离段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软管鞍座下坠,并通过与之相连的绳索将负载力传递到防坠缓降系统上,带动防坠缓降系统运转,进而产生对应的反作用力阻挡脱离段加速下坠,实现缓降功能。
进一步地,该系统包括支撑底板,以及设置于支撑底板上的轴承座、滚筒、绳索、增速器和液压组件;
所述滚筒安装于两个轴承座之间,且滚筒上缠绕绳索,绳索的一端连接滚筒,另一端连接软管脱离段,脱离段的下降运动转化为滚筒的转动;所述增速器的一端通过轴承座的一端和滚筒连接,另一端和液压组件连接;所述液压组件用于对滚筒的转动产生反向阻力,滚筒通过增速器传递过来的转速越大,液压组件产生的反向阻力越大。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组件包括液压泵、液压管线、节流阀、液压油箱和空滤过滤器;所述液压泵、节流阀和液压油箱之间通过液压管线连接;所述液压油箱设置在支撑底板上,所述空滤过滤器安装在液压油箱上方,增速器将滚筒的转动传递到液压泵上,驱动液压泵转动,液压泵在转动过程中从液压油箱中吸油,从压油侧排出液压油,其中节流阀安装在液压泵的压油侧液压管线上;所述压油侧为液压泵和节流阀之间的部分;当滚筒连接的脱离段下降速度变快时,液压泵的转速成比例增加,对应液压泵的输出流量相应增加,当压油侧液压油输出流量超过节流阀设定值时,液压泵的压油侧的液压油压力会相应增加,液压泵的转动速度越快,输出的液压油流量越大,对应产生的液压阻力越大,从而阻止脱离段加速下降,将负载的下降速度控制在对应节流阀设定液压油流量范围内。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支撑底板上的滚动球头,用于辅助将防坠缓降系统安装于软管鞍座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组件可替换为机械式阻力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防坠缓降系统和软管鞍座配套使用,其安装固定在软管鞍座内部,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杰瑞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杰瑞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6015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按摩床板的支撑结构
- 下一篇:一种能够进行碎屑回收的铝制品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