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水解分解木质纤维素和淀粉物质的有机溶胶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5752 | 申请日: | 1985-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5752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1-28 |
发明(设计)人: | 拉茨劳·帕斯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拉茨劳·帕斯纳 |
主分类号: | C13K1/02 | 分类号: | C13K1/02;C13K5/00;C13K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穆德俊,唐跃 |
地址: | 加拿大布里施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解 分解 木质 纤维素 淀粉 物质 有机 溶胶 方法 | ||
1、一种从粉碎的纤维素物料生产碳水化合物水解物,如糖的方法,纤维素物料可能包括含有木质素或淀粉的谷物或块茎或它们的混合物,把物料放在压力容器中用含有少量酸性化合物的丙酮和水的溶剂混合物在升温下处理,在水解液中生成还原糖,其特征在于:
(a)提供丙酮体积至少占70%的丙酮和水的混合物其中含催化性的酸性化合物作为溶剂混合物,在压力容器中,在升温下同粉碎的物料混合,
(b)在溶剂混合物中,以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在升温下处理粉碎的物料直到至少部分地溶解,而且做到来自这些潜在地可用的物料中溶解了的糖至少有90%被溶解而不在水解液中降解为非糖物质,
(c)当水解液从压力容器放出时,快速冷却水解液。
2、根据权项1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其中丙酮和水混合物中丙酮的浓度在百分之80到90(体积)。
3、根据权项2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其中酸性化合物是硫酸,其浓度小于丙酮-水混合物的2%重量。
4、根据权项3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酸性化合物是盐酸,其浓度小于丙酮-水混合物的1%重量。
5、根据权项1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升温至145℃到230℃之间。
6、根据权项1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另外的水解液在升温下和稀酸溶液中进一步水解,释放出游离糖。
7、根据权项1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蒸馏水解液其中戊糖从水解液中挥发出。
8、根据权项1,6或7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水溶液含有溶解的糖,超过固体物的15%。
9、根据权项1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纤维素物料在压力容器中处理,在升温下至少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经过一个限定的时间,然后迅速冷却。
10、根据权项3或4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酸的浓度是0.10至0.001当量,以丙酮一水混合物的浓度计。
11、根据权项1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水解液中的挥发物在减压下被蒸馏,剩下的含水溶液,其中不溶于水的木质素和其他产物被沉淀下来并分离出。
12、一种从粉碎的纤维素物料生产碳水化合物的水解产物如糖和木质素的方法,纤维素物料可含有木质素,物料在压力容器中用含有少量酸性化合物的丙酮和水的溶剂混合物,在升温下处理,溶解木质素,并且在水解液中形成还原糖,其特征在于:
(a)提供丙酮体积至少占70%的丙酮和水的混合液和一种催化性的酸性化合物一起作为溶剂混合物,在压力容器中,在升温下同纤维物料混合,
(b)在限定时间内处理溶剂混合物中的纤维素物料,在升温条件下,在一个阶段内充分溶解至少50~70%的纤维素,直至纤维素物料部分地溶解,以便至少有90%从纤维物料生成的可溶性糖被回收,而不降解为非糖物质,其中在纤维物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部分地溶解和水解或基本上是完全溶解和水解,
(c)从压力容器中,连续放出水解液,
(d)用控制的闪蒸法汽化丙酮来迅速的冷却水解液,以形成残余水溶液,及
(e)从残余的水溶液中回收糖和木质素。
13、根据权项12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纤维物料是木质化的而其中的水解液中的挥发物是在减压下蒸馏以便留下残余水溶液和沉淀的木质素,而且其中的残余水溶液是先被中和然后再回收糖。
14、根据权项12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丙酮的浓度是80~90%。
15、根据权项12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戊糖以丙酮络合物形式从残留的水溶液液中挥发,同己糖分离。
16、根据权项15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糖-丙酮络合物是使络合物在升温下同含水的酸接触而被破坏。
17、根据权项16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络合物连续被含水酸在升温下处理,一直到形成糖的脱水产物。
18、根据权项12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纤维物料用间歇的或连续的方法处理,回收的溶剂部分可分别或一起加工。
19、根据权项12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纤维物料的水解很方便地在某一时刻停止,此时在反应器中作为固体的残留物而回收的基本上是纯的结晶的纤维素。
20、根据权项12和19的方法所述,其特征在于回收的水解液按照已叙述过的方法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拉茨劳·帕斯纳,未经拉茨劳·帕斯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57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