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正负刚度弹性元件并联的减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5109107 | 申请日: | 1985-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9107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5-06 |
发明(设计)人: | 范元卿;顾培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齐纯,徐晓蓓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负 刚度 弹性元件 并联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减振装置,特别是低频及超低频的减振装置。
在一般减振装置的设计中,由于负刚度弹性元件的不稳定性,而避免使用负刚度的弹性元件。惯用正刚度的弹性元件。正的弹性元件都有一定的刚度,因而难以获得在体积、承载能力上有所限定时,固有频率任意低的减振装置。当固有频率要求为4~0.5HZ时。就必须使用空间尺寸较大的减振装置,例如:空气弹簧减振装置。这类减振装置不仅体积大,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使用时十分不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刚度可任意低(包括零刚度)、结构紧凑、稳定、载荷可大幅度调节的减振装置。
本发明利用正负刚度相消的原理,将正、负刚度的两类弹性元件并联而成的弹性元件组与承载机构连成一体。正刚度的弹性元件可以是螺旋簧、板簧、空气弹簧等,负刚度的弹性元件可以是大挠度屈曲簧片、蝶形簧、浅球壳弹性件等。正、负刚度的弹性元件可以由金属橡胶、塑料、软木等一类弹性材料制成。为了适应负载的变化,减振装置可装一个调节机构,通过调节弹性元件的预变形达到改变减振装置额定载荷能力的目的。这种调节机械可以是一对螺旋付,也可以是一个自动调节系统。
与现有的减振装置相比,本发明具有明显的优点。由于利用弹性元件的正负刚度相消原理,就可以是弹性元件组的正刚度略大于或等于负刚度的绝对值,就使整个减振装置的刚度可任意小,(包括零刚度。)这样,就不必要求组成减振装置的弹性元件本身的刚度很低,相反允许使用刚度值大的弹性元件,能容易地得到结构紧凑、稳定,制造方便,成本低廉且载荷能力随时可调的减振装置。为了减振、尤其是低频及超低频的减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这种减振装置可广泛用于精密仪器,交通运载工具,建筑物抗振基础的减振以及振动把手的振动隔离减振等领域。
附图1是呈刚度特性的弹性元件与呈正刚度特性的弹性元件的P-δ特性曲线。图中P表示弹性元件的承载量,δ表示弹性元件的变形量,a是事负刚度特性的弹性元件的特性曲线。b1b2b3是呈正刚度特性的弹性元件在其预变形量分别为δ1δ2δ3时的特性曲线。
附图2是正负刚度弹性元件并联而成的弹性元件组的P-δ特性曲线。图中P表示弹性元件组的承载量,δ表示弹性元件的变形量,c1c2c3是弹性元件组在其正刚度的弹性元件被预变形分别为δ1δ2δ3时的特性曲线,△δ是减振区域,该区域内的曲线束接近水平,其刚度趋近零,△P是额定载荷调节范围,在该范围内的负载,均可处于接近零刚度的减振区域内。
附图3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呈负刚度特性的弹性元件(5),可以是经预压屈曲形成的柱壳型簧片,呈正刚度特性的弹性元件(3)可以是螺旋簧,由一压杆(4)将它们相互连接起来,压杆(4)的下端连接正刚度的弹性元件(3),中部与负刚度的弹性元件(5)的中部刚性连结,形成一并联的弹性元件组,压杆(4)的上端与承载面(6)连接成一体,构成一简单的减振装置。当额定载荷为P时,弹性元件组的正刚度略大于或等于负刚度的绝对值。减振装置即处于极低的刚度。
当载荷变化,需要调节减振装置的额定载荷能力时,减振装置可连接一个调节机构,通过改变弹性元件的变形,实现额定载荷能力的调节。这种调节机构可以是由连接正刚度的弹性元件(3)下端的螺栓(1)与一固定的螺母(2)合成的调节器(10);也可以是一个自动调节器,它包括一个与上述调节器(10)中的螺栓(1)相连的驱动器(11),一个用以控制驱动器(11)动作的控制器(9)。调节器(10)除了上述的螺旋付结构,还可以是凸轮与顶杆、斜楔与顶杆、齿轮与齿条等类似的结构;控制器(9)可以是由一与承载面(6)相连的触杆(7)和在其上下各有一触点的限位开关(8)构成,也可以是其他传感器。
当负载P变化时,触杆(7)与限位开关(8)接触。控制器(9)便发出相应的信号,通过驱动器(11)使调节器(10)中的螺栓(1)旋转,将正刚度的弹性元件(3)压紧或放松,使之改变其预变形量。在负载调节过程结束后,整个减振装置极处于极低刚度的减振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未经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9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物体支撑装置
- 下一篇:防治甘薯黑斑病、烂根病兼增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