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6104721 | 申请日: | 1986-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4721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2-25 |
发明(设计)人: | 姬野保则;下河直树;福田克己;山本照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3/14 | 分类号: | F24F13/14;F24F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机 风向 偏转 装置 | ||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不仅能使空调机送风口的送风方向按上下左右偏转,而且能使风流分为两部分,分别向左右偏转,同时还可以从身体的周围进行空调,从而提高环境的舒适程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采用微型计算机组成控制装置,自动进行复杂的偏转控制,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接通电源后只要进行起始设定,即可保证空调机准确地按规定条件运行。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根据检测出的温度,分别采用不同的空调方法,即从身体周围进行空调或直接往身体上吹风,以此进一步提高舒适程度。
图1是风向偏转装置的分解斜视图,它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用示例。图2是结构图,它表示该风向偏转装置中左右偏转叶片不同的连结方法。图3是装有该风向偏转装置的空调机斜视图。图4是该空调机的纵断面图。图5是该空调机的冷冻周期图。图6是该空调机的电路图。图7(A)、7(B)、7(C)是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功能电路图。图8是表示该风向偏转装置主要控制内容的工作流程图。图9是表示该空调机中水平分流送风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该空调机向下分流送风状态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该机向下集中送风状态的说明图。图12(A)和12(B)是表示该风向偏转装置详细控制内容的工作流程图。图13和14分别表示老式风向偏转装置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和断面图。
过去,为了提高居住空间的舒适性,曾设计过各种空调机风向偏转装置。
例如,有这样一种装置(特许公报昭55-10813号公报),送风口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种,若送风口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则沿水平方向送风;若送风口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则沿垂直方向送风。
也就是说,这第1种老式结构,是为了防止所谓冷气流,它能提高采暖效果。
还有另外一种装置(美国专利第3257931号说明书),为了提高宽敞居室空间内的舒适性,而使左右偏转叶片和上下偏转叶片按一定的周期连续摆动。
这第2种老式结构示于图13和14。
该图中,在送风口101的正面部位上装有上下偏转叶片102(使风沿垂直方向偏转),和左右偏转叶片103、104(使风向沿水平方向偏转),并且,上下偏转叶片102通过连接横杆105a、臂杆106a、连接到波纹管107a上。而左右偏转叶片103、104分别通过连结横杆105b、105c、臂杆106b、106c,连接到波纹管107b、107c上。另外,在各个波纹管107a、107b、107c上分别缠有加热丝108a、108b和108c。109是控制加热丝108a、108b、108c通电断电的微动开关。
在上述结构中,若加热丝108a、108b、108c通电,波纹管107a、107b、107c就伸长,由于该波纹管107b伸长,使得微动开关动作,停止向加热丝108a、108b、108c供电。其结果波纹管107a、107b、107c冷却收缩。
如此重复进行上述动作,可获得送风的起伏效果。
然而,利用上述第1种老式结构的缺点是:只能进行垂直方向的偏转控制,所以,虽然在取暖时能防止冷风直接吹到人体,但因是单方向(向前)送风,所以,住室空间内的空气流动量很大,造成人体感觉的温度比实际室温低。并且向下吹风时直接吹到人体上,所以必须使送风温度完全升上来以后才能感到暖和,特别是从开始运转到向下送风需要的时间长,暖气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
另外,采用第2种老式结构的缺点是:虽然可以沿水平方向送风,但叶片的摆动与送风温度无关,特别是用于取暖时不能缩短升温时间和提高取暖效率。
下面根据图纸来说明采用本发明的空调机风向偏转装置实用示例。
图1是该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斜视图。
如图所示,上下偏转叶片1在送风方向上稍稍弯曲,由于附壁效应而产生上下风向偏转,在其纵向上有轴2,它连接在第1马达(步进马达)3上。另外,左右偏转叶片组,利用附壁效应使送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偏转,其组成部分包括连接在连结横杆4a上的左偏转叶片5a,和连接在连结横杆4b上的右偏转叶片5b。左偏转叶片5a通过叶片用壁杆6a、棒7a和马达用臂杆8a,连接到第2马达(步进马达)9a上;右偏转叶片5b通过叶片用壁杆6b、棒7b和马达用臂杆8b,连接到第3马达(步进马达)9b上。左偏转叶片5a稍稍弯曲,其弯曲的中心线位于该左偏转叶片5a中心线的左侧;右偏转叶片5b也稍稍弯曲,其弯曲的中心线位于该右偏转叶片5b中心线的右侧。也就是说,使得气流在下述送风口12的两侧部13a、13b产生上述附壁现象,进行风向偏转。关于上述附壁效应,这里不再说明,因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4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