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浸润捕蚊器无效
申请号: | 86202284 | 申请日: | 1986-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2284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朝相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朝相 |
主分类号: | A01M1/00 | 分类号: | A0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云南省昆明市南郊官***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浸润 捕蚊器 | ||
本实用新型属日常用的卫生用具,该浸润捕蚊器用于捕捉室内的蚊虫、苍蝇、白蛉、跳蚤等害虫。
据1984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陆宝麟著的《蚊虫综合防治》一书所载,现在最先进的捕蚊器,有光诱器和电子驱蚊器,但该书中对光诱器的结论是:“据说使用的光源对人无害,有的专门生产以供家庭使用,(每只十多元至数十元不等)。但是这类光诱器在家庭内‘灭蚊’的实际效果、以及在蚊虫防治上的应用价值,论者不一,看来尚待更多的实践,才能作出结论。”对电子驱蚊器的结论是:“虽然种种电子驱蚊器,根据商品说明,都有良好的驱蚊作用,但已知比较严格的实验室或野外试验,都未能证实其效果,我们也试验了一些国外产品和国内设计或试制品,尚未发现有明显的驱蚊效果。
家庭对蚊虫的捕杀方法,还有使用烟驱剂和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这些防治方法均对人体有程度不同的毒害作用。因此,据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消毒杀虫灭鼠手册》编写组编的《消毒杀虫灭鼠手册》一书所载,认为“在有防蚊设备的房屋,飞入室内的蚊虫较少,只要坚持捕打即可随时消灭,一般不必使用药物。捕打工具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蝇拍、顶蚊棍、捕蚊灯等。”其实,多数人是直接用手捕打。
但在蚊虫孳生的季节,人们对室内或蚊帐内的蚊虫采用上述方法捕打有如下缺点:
1、若用手捕打,因为蚊虫身上有许多鳞片和毛,捕打后,这些鳞片和毛会粘附在手上,对人体健康不利,同时蚊虫的尸体污血粘附于蚊帐或墙壁上,影响卫生美观。
2、若用顶蚊棍、蝇拍捕打,虽可以避免粘污手,但蚊虫尸体污血仍然会粘附于蚊帐上和墙壁上。
3、捕蚊灯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发明的,捕蚊灯其外形结构象铁路工人用的手提信号灯,把灯点燃后,用中部开的圆口罩住停落在蚊帐上、墙壁上的蚊虫、飞蛾等,虫受惊起飞,在灯内被火焰烧死。蚊灯使用起来较清洁,但由于易引起火灾,故很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作用与蚊灯相似,使用安全的捕蚊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容器壁上有开口〔4〕的捕蚊器,其特征在于容器内装有液体〔9〕,蚊虫、苍蝇等昆虫由开口〔4〕进入器内,被器内的液体〔9〕浸润、粘附、淹死,虫的尸体也就收集于器内。
本实用新型和捕蚊灯相比,其优点是无能耗,无烟无火,使用安全。与捕蚊灯比较起来,倾斜度不受限制。本实用新型还可做成工艺品或与工艺品组合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由于系一空腔体,只要在开口〔4〕处加一盖子即可作为其它商品的包装容器,能一物多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其中:1-上贮液盂, 2-向内翻的边,
3-向外翻的边, 4-开口,
5-腰部, 6-把,
7-下贮液盂, 8-装液量标志,
9-液体。
实施例:如附图1、图2、图3用塑料制成浸润捕蚊器,图与实物的比例是1:1.5。
浸润捕蚊器内的液体〔9〕,一般是用肥皂溶液、香皂溶液、洗衣粉溶液或其它日用洗涤剂溶液。各种溶液的浓度,以能有效地浸润、粘附、淹没昆虫体为准。
浸润捕蚊器制成筒状,开口〔4〕位于筒的腰部〔5〕的侧面,在开口〔4〕处装有向内翻的边〔2〕,向内翻的边〔2〕的作用是在浸润捕蚊器倾倒,倒置,滚动时能挡住器内液体〔9〕不流出器外。
在开口〔4〕处还装有向外翻的边〔3〕,向外翻的边〔3〕的作用是用来罩住昆虫。
浸润捕蚊器上部称为上贮液盂〔1〕。下部称为下贮液盂〔7〕,贮液盂的作用是在捕蚊器倾倒、倒置时能贮存液体〔9〕,与向内翻的边配合不让液体溢出器外。为了做到装液量的准确,在浸润捕蚊器内壁上标有装液量标志〔8〕。浸润捕蚊器内壁可以是光滑的,也可以具有各种凸凹花纹,以能多粘储液体的凸凹花纹为最佳。为方便使用,本实用新型装有把〔6〕。
该实用新型浸润捕蚊器使用方法如下:
1、装液体
把配好的液体由开口〔4〕注入浸润捕蚊器内,装液量要求在浸润捕蚊器正放置时液面达到装液量标志。然后把浸润捕蚊器倾倒、倒置、缓慢滚动,让器内壁粘满液体。
2、捕蚊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朝相,未经周朝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2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