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车伞无效
申请号: | 86205931 | 申请日: | 1986-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5931U | 公开(公告)日: | 1987-11-18 |
发明(设计)人: | 吴运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运生 |
主分类号: | B62J17/00 | 分类号: | B62J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伞 | ||
本发明名称为:车伞。是属于日常生活用品,用于非机动车辆,特别是自行车的防雨、防晒用具。
目前市场出现的非机动车辆的雨具主要是雨衣、雨披二类。因其作成材料不同而有不同品种,如塑料的、胶布的、卡其布的,最近出现充气式的,也是由塑料充气而成。
上述雨披、雨衣有着共同优点,是可以摺成很小的一叠,便于放在包中携带,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它与人体直接接触,天热由于塑料或胶布透气性差而很闷热,天冷碰到脸孔也很不舒服;帽沿短,雨点会浇在脸上,戴眼镜更是不便;视角太小,往往看不清左右来人来车;上身遮住而脚要被浇湿;使用寿命较短……,因此有待于改进或另觅奚径。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缺点,为了使雨具不与人身体接触,固定在车上能腾出双手用以驾车,同时还要求从头到脚都能遮住且能自由折合,便于携带,还要有较大的视角能观前瞻后。
为此,本发明采用了由伞架、伞骨、支承架、下托架、窥视窗及伞面六部份组成的车伞,来达到上述目的。伞架是用以支承伞竖骨而又能折合的金属架。其上置有使伞骨定位的数支铰接(1)(2)和使伞架固定在支承座上的数只插销(5);上下伞竖骨是各由数段用销钉联接又可自由折合的金属柳曲骨(11)组成。它们分别与伞架上的铰接头铆接在一起,铰接头(1)(2)是采用斜面切口单向折合的形式,左右伞架上的铰接头折合方向是相反的,当车架以铰接中心(3)相对接拢后它们的倒向才是一致的,而当车架拉直时,其上的竖伞骨是靠伞面自行拉紧;伞横骨(13)是钢丝制成,它们各自以横向长度的中点对折,用销钉铰接(剖视),又和每根竖伞骨相交处有活动铰接(剖视V-V);伞面(9)分三部分,上伞面在顶部与横伞骨缝在一起,中伞面是窥视窗以下部分是与横伞骨用系绳扎住,上中伞面间是用揿钮连结,当用以蔽日时可以将中部伞面退下,下伞面是与下面的横伞骨缝合在一起,用于防晒时可以将下伞骨连同伞面一并收拢钩在伞架上;上支承架(8)是用硬聚氯乙烯压制而成的,其中一爿上有与插肖数目相同的插孔,用以固定插肖,另一爿将车把轴夹在其中,然后用螺钉并紧(剖视VI-VI),平时它就已固定在车把下方,用车伞时插入,支承架上的卡簧(6)就卡在肖轴的环形槽中,伞架就固定住了,要拔下时只需用手指压卡簧即可拔出;窥视窗(10)是开在伞中部上方的一个视孔,由左右二根可摺性撑骨撑着二根雨檐架,与伞面成60°,左右视角为90°,远远大于雨披,由于雨檐较长,雨点打不到脸上;下托架(15)是固定在车的前叉上,也是由二片硬聚氯乙烯压制而成,一端开有弹性嵌口,用以镶嵌下伞竖骨用的。
车伞的张合是这样进行的:
开伞时,将从伞袋取出的车伞,首先把竖伞骨扶直即扶其与伞架垂直,然后将左右伞架以铰接中心为支点拉直,使挂钩脱离伞架,则上下竖伞骨便在弹簧作用下自行弹直,再将上部二段竖伞骨依次向上翻去即成车伞,然后对中上支承架上的插孔将伞架上的插肖插入,下部竖伞骨压入下支承架的嵌口中即可使用;如遇大雨滂沱,亦只需将伞袋展开依次用揿钮按上伞上部,即如图(一)虚线所示,整个人都在其中;如用以防晒,收起下伞骨,放中伞面即是。收伞时先将由弹簧(7)拉紧的上下平行四边形桁架上的挂钩(4)拉下钩在伞架上,然后将上部竖伞骨向下折拢,再将左右伞架合拢,最后将已收拢的竖伞骨揿倒与伞架平行,则成65×10×8(公分)3的一把,装入伞袋,便可携带。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一)伞面不与人身直接接触,使人感到舒服;(二)视线不受雨被阻挡,可以前后左右观察;(三)可拆可装,携带方便,同时也可以折拢仍固定在车上,不必将湿伞随身带着走;(四)雨浇不到脸上;(五)冬夏均宜、晴雨两用;(六)色彩鲜艳,也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七)使用寿命比较长,比雨披要长2~3倍。缺点是制造工艺比较复杂,造价比塑料雨衣贵2~3倍。但随着生产批量的增加,其成本亦将相应降低。
本设计的设计特点是:
〔一〕可拆性:即可从车上卸下装在袋中携带,固定在车上是采用肖子(5)定位。卡簧(6)锁紧装置来实施的。下支承也是靠嵌口夹紧。
〔二〕可折性:即沿空间三个轴向均可折拢。沿Z方向是通过伞骨(11)单向折转,Y方向是通过单方向铰接(1)与(2)来实现的,而X轴向是由伞架(12)对折而成,伞骨的折拢应用了平行桁架平移原理及单向铰接原理来实施的。
〔三〕透空性:伞不与人接触,通过视窗观察,伞架与车把相联来实现的。
〔四〕全遮性:通过上伞骨(11)与下伞骨(14)将上身与脚都遮挡住来达到的。
详见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运生,未经吴运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5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