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自由端纺纱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7106665 | 申请日: | 198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6665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平;魏宾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D01H1/12 | 分类号: | D01H1/12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平 |
地址: |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由 纺纱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由端纺纱方法和装置。
目前采用的自由端纺纱方法基本上是利用分梳辊或气流将纤维分解成单纤维,然后喂入聚集区凝聚成自由端须条,再利用产生涡流或机械摩擦的加捻部件使自由端回转加捻成纱。这些自由端纺纱法都是只聚集成一个纤维束自由端,纱线品种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纤维聚集成多个纤维束再加捻成纱的纺纱方法。该方法具有成纱结构特殊,品种多样的特点。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原理图。
下面参照图1对发明方法进行描述:
本发明方法包括分解、凝聚加捻、卷绕过程,其中凝聚、加捻是这样完成的:用气流将分解后的单纤维吸入凝聚加捻转子(6)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凝聚导纤孔(7)(7′)中凝聚或纤维束(8)(8′),当纤维束(8)(8′)的头端从凝聚导纤孔(7)(7′)的出口吸出与吸入的引纱(16)的尾端搭接上,纤维束(8)(8′)的尾端仍在凝聚导纤孔(7)(7′)内,加捻转子(6)回转使纤维束(8)(8)捻在一起纺成纱随引纱(16)一起输出。
为了使凝聚导纤孔(7)(7)中吸出的纤维束(8)(8)的头端与引纱(16)的尾端有效地搭接上,凝聚导纤孔(7)(7)的出口处设有收缩气流。
为了保持和真正改善纤维的平行状态,便于纤维输送,按照本发明推荐的实施例,凝聚导纤孔(7)(7)中的输纤气流是加速气流。
为了使凝聚导纤孔(7)(7)中凝聚的纤维束(8)(8)紧密,穿过凝聚导纤孔(7)(7)的输纤气流是呈螺旋状运动的。
为了便于纺制混纺纱,纤维材料是以若干条喂入的,并且分解成单纤维输入凝聚导纤孔(7)(7)凝聚成纤维束(8)(8)。
图2是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2对本发明装置进行描述:
本实施例推荐的纺纱装置包括一个提供纤维条的喂入装置(2)(3)。开松部件(4),输纤通道(5),凝聚加捻转子(6),提供真空源的装置(10),及引纱装置(12)(13)和卷绕装置(14)(15)。凝聚加捻转子(6)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口距离较近的凝聚导纤孔(7)(7),用于将开松辊分解经输纤通道(5)送入的单纤维凝聚成纤维束(8)(8)并从出口输出与引纱(16)搭接上。
在凝聚导纤孔(7)(7)的出口接有一个收缩气流孔(9),用于将凝聚导纤孔(7)(7)出口喷出的输纤气流收缩,有利于纤维束(8)(8)的头端与引纱(16)的尾端有效地搭接。
凝聚导纤孔(7)(7)从入口到出口的截面是渐小的,用于产生加速气流使分离纤维在凝聚导纤孔(7)(7)中受到牵伸,以保持和改善纤维的平行状态,便于输送纤维。
凝聚导纤孔(7)(7)内开有螺旋槽(未示出),使穿过其中的输纤气流呈螺旋状运动。
将凝聚导纤孔(7)(7)的出口分布在距凝聚加捻转子(6)的轴线等径或不等径的圆周上,便存在生产如下纱线的可能性:
1.由至少是两种长度很不相同的纤维组成的纱线其中较短纤维在横截面的里面,而较长纤维在纱线外面;
2.在纱线横截面里面是化学纤维,而在外面是天然纤维组成的复合型纱线
3.通过供给不同颜色的外部纤维,可生产花色纱线。
凝聚加捻转子(6)上,凝聚导纤孔(7)(7)的入口均布在一个或一个以上距凝聚加捻转子(6)的轴线等径或不等径的圆周上,同一圆周上相邻两个凝聚导纤孔(7)(7)的入口到入口之间开有渐深的过渡螺旋槽,输纤通道(5)的出口做成与凝聚导纤孔入口过度螺旋槽对应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圆周槽,使纤维在整个圆周上喂入,可以保证各凝聚导纤孔(7)(7)中的纤维量基本稳定,并可生产多品种的纱线。
为了使引纱(16)尾端与纤维束(8)(8)头端搭接处的气流均匀,真空源装置(10)具有一个表面开有许多孔眼的圆筒(17)。引纱管(12)及收缩孔(9)的前端装在圆筒(17)内,抽气孔(11)抽气经过圆筒(17)提供均匀的真空源。
为了生产多品种的纱线,开松部件(4)具有若干开松辊,用于将喂入的若干纤维条(1)分别分解成单纤维。
现将该纺纱装置的纺纱过程描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纺织科学研究所,未经云南省纺织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6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飞蝶枪
- 下一篇:传真图形文字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