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碰即停安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222201.5 | 申请日: | 1990-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715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6-12 |
发明(设计)人: | 陆锡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锡林 |
主分类号: | B60T7/22 | 分类号: | B60T7/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卢渭贤 |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碰即停 安全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在一般陆地车辆上的用于防碰撞的安全装置。
众所周知,行驶中的车辆和前面较大的重物发生碰撞时都难免车损人伤甚至车毁人亡,但至今没有有效的安全装置能避免或减轻上述事故造成的损失。
本安全装置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在车辆上的碰即停安全装置,当车辆与前面较大的重物碰撞时,能使车辆本身较安全地立即停止前进,避免或减轻因碰撞所产生的伤亡和损毁。
本安全装置由碰撞板、牵动架、扳动件、牵动架支座、支撑刹制、缓冲弹簧、控制棒和刹制定位基础组成。
在车厢底下的车架处装有牵动架支座,该支座中有可以前后移动的牵动架,牵动架前端装有碰撞板,牵动架的前连杆中部装有扳动件,靠近后轮轴的车架上有刹制定位基础,其上装有支撑刹制,牵动架后连杆和刹制后连杆之间装有缓冲弹簧,牵动架的后部还有控制支撑刹制的控制杆。
牵动架可由左长杆、右长杆、前连杆和后连杆连接而成。支撑刹制由左支撑架、右支撑架、支撑架前连杆和支撑架后连杆连接而成。
为了减轻震动和延长支撑架的使用寿命,最好在支撑架的底部装垫块。
其工作原理是:
发生碰撞时,一、通过碰撞板推动牵动架压缩缓冲弹簧,使冲撞力缓缓减弱。二、牵动架带动控制棒移动,让支撑刹制中的支撑架的一端落下与地面接触,利用其弧形的后下角进入工作状态,瞬时间支撑起车的后部,令后轮稍微离开地面而空转。上述两种同时产生的作用,可使车迅速停下。随后,车的后部复降低,后轮又和地面接触。车复行前,先向前拉扳动件,使牵动架、碰撞板回到原来位置,连动支撑架离开地面,然后启动车辆。
下面对本安全装置的几个主要组成部份加以说明:
1,碰撞板:用钢铁或其他金属或足够强度的塑料制成基板或骨架,外侧再装一块相当厚度的包装泡沫(或其他能起更好防护作用而又有一定硬度的材料)用以减轻或避免碰撞时所产生的损毁程度。基板或骨架的内侧连接牵动架的前端。为减少风的阻力,碰撞板设有通风孔。
2,牵动架:由方、圆均可的两长两短(分别称为左长杆、右长杆、前连杆和后连杆)的钢铁杆或其他足够坚硬的棍状物连接而成。它的前端接碰撞板,前连杆中部装有司机操纵的扳动件。后连杆中部焊接一块缓冲弹簧的定位钢板,如用两个弹簧,则分别在后连杆两头各焊接一块定位钢板。
3,扳动件:是由司机操纵的。它安装在牵动架的前连杆上靠近司机处。司机可用手或脚操纵。扳动件可直可曲,可方可圆,形状不限。
4,牵动架支座:由四个内装有滚筒的套圈组成,它的任务是把牵动架基本固定在一个适当位置上,可让牵动架前后移动自如。它装在车厢底下的车架处。
5,支撑刹制:它由两个三角形的支撑架加两根方、圆均可的坚硬棍状物连接而成。用钢铁制造。支撑架的上角有一个让轴穿入的轴孔。支撑架可绕所说的穿入轴孔的轴转动。支撑架底部近地面处装垫块,垫块最好用有一定厚度的橡胶制造,也可以用能起同样作用的其他材料制造。垫块与地面接触处不应平滑,而应是梯级、波纹、钉粒或其他非平滑形状,避免打滑现象。
靠近后(主动)轮轴的车架上有刹制定位基础,其中有固定轴,支撑架的轴孔就套在此轴上,两个支撑架应靠近两后轮之间的近轮处,即靠近轮的内侧。
支撑架底部装有垫块,而且支撑架后下角呈弧形,支撑架的长度以其着地后能使主动(后)轮离地少许为宜。当支撑架与地面接触后,利用其呈弧形的后下角进入工作状态,瞬时间内把车的后部(连同后轮)支撑离地。但支撑刹制只制止车辆前进,支撑架不会长时间支撑起车的后部,它把车的后部(连同车轮)支撑离地是一种瞬间的不平衡状态,很快,车的后部就回落,车轮再着地。
车行驶时,支撑架离地面越近越好,但不能触地。
刹制后连杆中部焊接一块定位钢板以加大该处的面积,便于顶住缓冲弹簧的另一端,如用两个弹簧的,则分别在刹制后连杆的两头各焊接一块定位钢板。
6,缓冲弹簧:该弹簧若太硬或太软都不能起缓冲保护作用。它的长度应不少于20公分,长一些效果会更好些。它的一端安装在牵动架后连杆的定位钢板处,另一端安装在刹制后连杆的定位钢板处。缓冲弹簧可以是一个(在中间位置),也可以是两个(分别靠近两旁)。
7,控制棒:它的作用是拉起或放下支撑架。它由牵动架连动,推牵动架向后移,就连动它放下支撑架与地面接触,拉牵动架向前复位,就连动它拉起支撑架离开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锡林,未经陆锡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22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