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接触探纬自动换梭控制仪无效
申请号: | 91223781.3 | 申请日: | 1991-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573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5-06 |
发明(设计)人: | 蒋小榕;余克难;崔连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市科学技术协会实验工厂 |
主分类号: | D03D45/12 | 分类号: | D03D45/12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廖世传 |
地址: | 541001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自动 控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无接触探纬自动换梭控制仪。
在纺织行业中,有梭织布机的探纬换梭工作是用机械装置完成的,即用一探针与纾管的剩纱面相接触来检测剩纱多少,然后由机械动作换梭。这种检测方法容易受纾管在梭子内位置变化、棉纱弹性等因素影响,因而检测的准确度差,每次换下来的纾管剩纱数量与规定指标相差很大,剩纱过多造成棉纱的大量浪费,无剩纱则织出的布出现次品。国家专利局1989年10月11日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89200136.4的《换梭控制器》,这种控制器采用光电检测,虽然克服了机械探纬的固有缺点,但该控制器是单点检测,控制电路使用分立元件,当检测点受尘埃污染、纾管上剩纱分布不均、电路受电气干扰、环境温度变化、仪器受震动时,容易产生误动作,因而仍然存在工作可靠性差、故障率高的缺点,不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向公众提供一种检测准确、工作可靠、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无接触探纬自动换梭控制仪。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解决方案:在一块基板上安装由至少四个光发射、接收管组成的群控同步检测头,分成A、B两组,A组为多点发射源发出的光束照射到检测位置纾管轴心剩纱部位的不同点上,经反射其反射光以平均值到达A接收面,由光接收及转换装置将变化的光信号转换为相应变化的电信号,同时进行放大送至与门延时控制器的输入端2;B组的发射源发出的光束照射到检测位置梭子的边沿,经反射其反射光到达B接收面,由光接收及转换装置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同时进行放大、倒相送至与门延时控制器4。A组用于检测剩纱是否到达规定值,B组用于检测梭子是否到位。
用一块555时基集成电路组成“逻辑与”门与延时电路相配合,按单稳态模式工作,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去控制驱动电路。当梭子进入检测位置、纾管上的剩纱达到规定值时,A组送来2脚的信号为负脉冲,B组送来4脚的信号为正脉冲,根据555时基电路的特性,其输出端3脚输出高电平,此信号送至驱动电路使之启动,继电器吸合、电磁铁动作,电路即从稳态进入暂稳态,同时连接在6、7脚上的RC延时网络使电路延时至电磁铁换梭动作完毕,继电器释放,电路从暂稳态恢复至稳态,电路翻转,3脚输出低电平,从而达到无接触探纬自动换梭的目的。整个电路由整流及稳压电源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采取了多点同步检测,其光的反射不是一点而是一个面的平均值,因而检测准确可靠,又由于采用具有“逻辑与”功能和延时相配合的控制以及增加辅助抗干扰措施,使电路结构简单、功耗低、工作可靠、无误动作,且故障率低、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能在尘埃多、震动大的恶劣环境下工作,节约效果显著,每台织布机每天可节纱600克,可提高产品质量,避免出次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气方框图。
图3是电原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市科学技术协会实验工厂,未经桂林市科学技术协会实验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237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