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旋转加热器的高效多用煤炉无效
申请号: | 91225829.2 | 申请日: | 199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694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忠泉 |
主分类号: | F24B1/188 | 分类号: | F24B1/1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陕西省汉中市天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加热器 高效 多用 煤炉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供住宅使用的多用途燃煤炉具。
现有的各种家用多用途炉,常常不能很好地余热利用,而是从炉具的炉胆外分走部分热量,以至削弱了主火力。有的火炉可以取暖,但主火很难供炊用,有的火炉可以炊用,但难以胜任冬季取暖和供给淋浴用水,而且大多数多用炉不能根据火力需求进行热量的分配调节,一般采暖期过后就间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可供四季使用的炉具。它可以有效地利用燃煤烟气热量,并可以按需要分配调整,既可满足炊事用途,又可提供热水采暖和淋浴用水,并可燃用烟煤或无烟煤制作的型煤或块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其燃烧系统如图1所示,薄壁的炉胆(1)独立地进行绝热处理,并设置二次风道(2)和聚火罩(12)、绝热套(3)采用高级耐热保温材料硅铝纤维制作,在金属制作的炉下面盘(8)上,设有与内烟道(4)相对应的烟气通道,并有凸起的导流圈和可以调整烟气通道面积的内调整圈(26)、同样,在密封烟气,以防其短路的密封板(16)上,也设有与外烟道(6)对应的通道和外调整圈(9),调节内外调整圈即可调节烟气的流向和流量,在上面盘(14)、下面盘(8)和烟筒(20)之间,设有可以关团或拉开的短路专用活门(27)使烟气直接短路进入烟筒(20)。主火力在使用中既可根据调整圈的开启程度,在加热旋转加热器(15)后,进入内烟道(4)、加热付加热器(5)的内壁,再翻转到外烟道(6)中,加热付加热器(5)的外壁,然后通过烟道(20)排出。也可直接短路排出。付加热器(5)中的工质被加热后沿管道(11),通过联通部分(13)进入旋转加热器(15),被再次加热后,又通过联道部分(13)进入供暖系统或淋浴系统;联通部分(13)如图2所示,是用软管联接的。软管在联通部分(13)的管轴中通过。管轴可以在支架(11)的孔中旋转,旋转加热器(15)可以悬挂在炉体一侧如图4右侧所示,也可搁置在一旁如图3所示。在烟管(20)中设置有螺旋管预热器,自来水由入水管(19)进入,预热后经四通(28)进入付加热器(5),四通(28)在系统最低位置,设有排污球阀(29)在付加热器(5)中或四通(28)中放置永磁材料一块,以磁化水,防止结垢。(7)是保温板,(22)是用保温混凝土制作的底座,(18)是带有胶木球的操作手柄。
下面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实施例一,带旋转加热器的多用炉示意图。
附图2:旋转加热器旋转联通部分示意图。
附图3:实施例二,旋转加热器(15)带有保温罩,可以旋转后放置在一侧搁架上。
附图4:旋转加热器可以悬挂在一侧,可以停止在任意角度。
附图5:旋转加热器带有保温罩。
附图6:短路活门与排污阀示意图。
各图中图号一致:1、炉胆;2、二次风道;3、绝热套;4、内烟道;5、付加热器;6、外烟道;7、保温板;8、下面盘;9、外调整圈;10、下连通管;11、支架;12、聚火罩;13、联通部分;14、上面盘;15、旋转加热器;16、密封板;17、上行供热管;18、操作手柄;19、自来水管;20、烟管;21、炉齿;22、底座;23、炉门;24、排灰门;25、炉身;26、内调整圈;27、短路活门;28、四通;29、排污阀。
实施例一、如附图1附图4所示,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制作的炉具,园筒形炉门和出灰口直经70(mm),炉胆高度285(mm)旋转加热器是由两部分用螺栓联接组成的,因此可以打开以清除水垢。旋转加热器(15)的下部分作有一个螺旋线的受热面。因此,换热效率高。下面盘(8)上,沿内烟道(4)的入口边沿,作有导流圈,以迫使烟气在炉口多停留。在上面盘(14)和下盘(8)之间,沿密封板(16),搪有保温混凝土。此实施例经测讨可在满足家庭炊用的同时,供40m2住宅取暖,取暖温度≥18℃。
实施例二,如附图3所示,旋转加热器(15)作有保温罩,关旋转搁置在一侧搁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忠泉,未经陈忠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258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