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汽车闪光器无效
申请号: | 92229321.X | 申请日: | 1992-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944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智福 |
主分类号: | B60Q1/34 | 分类号: | B60Q1/34;B60Q11/00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湘根 |
地址: | 10007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汽车 闪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闪光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动保护功能的多功能汽车闪光器。
有各种各样的汽车闪光器,但一般可分为机械触点式的和电子触点式的两大类,已有的汽车闪光器普遍存在闪光寿命短、功能少的缺点,中国专利CN2098412公开了一种“无触点电子闪光讯响器”该讯响器用功率晶体管作无触点开关,使闪光寿命比机械触点式的讯响器长,但无自动保护功能,一旦负载短路就很容易将功率晶体管烧坏,因此闪光器寿命的延长并未得到确实的保证。该讯响器可以提示工作状态,但不能提示负载故障,例如,若某转向灯损坏,如不能给出故障提示,就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该讯响器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汽车闪光器的不足,为此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汽车闪光器,本实用新型仍采用无触点电子闪光方式,能够提示工作状态,但增加了多种自动保护功能和多种报警功能,当负载发生短路、过流、接线错误以及转向灯损坏等异常现象时,闪光器能自动保护自己而不被损坏,使闪光器的寿命得到确实的延长,同时可发出区分不同故障的音频报警声,使用安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闪光器包括闪光信号发生电路、音频报警电路、灯故障检测电路、短路自动保护电路和错误接线保护电路。以下参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汽车闪光器的电路原理图。
现参看图1,闪光信号发生电路由六反相器CD4069中的其中两个反相器F1、F2,电阻R1和电容C2组成,是频率为1.25Hz的方波振荡器,输出的方波信号通过电阻R2驱动VMOS功率场效应晶体管V2,使V2以1.25Hz的频率导通和截止。当V2截止时,串在晶体管V2漏、源极间的转向灯H因无电流而熄灭,当V2饱和时,电源GB通过V2、电感L、电阻R5经转向开关S2加至转向灯H而使H点亮,即转向灯H随着V2的导通和截止而亮灭,这就成为了汽车闪光器。二极管V1和电容C1是为了在V2饱和时使六反相器CD4069仍有维持其工作的电压,该电压维持时间大于V2饱和时间。在V2截止期间,电源GB通过V1对C1充电,C1上的电压作为下一个周期V2饱和时六反相器CD4069的维持工作电压。
音频报警电路由六反相器CD4069中的另外两个反相器F3、F4和电阻R3、电容C3组成,是频率为2KHz的方波振荡器,为增大其输出能力,将CD4069余下的两个反相器F5、F6与F4并接,其输出经隔直电容C4驱动扬声器y发声。
灯故障检测电路由电感L和干簧开关管S1组成,电感L是排绕在干簧开关管S1上的线圈,因L与转向灯H串联,所以适当选择L的匝数可使转向灯H无故障且V2饱和时使S1吸合,音频报警电路因开关管S1将低电位接至F3输入端而停振,V2截止时转向灯熄灭,S1释放断开,音频报警电路发声,形成周期性工作音响。一旦转向灯损坏,流过线圈L的电流不足以使干簧开关管S1吸合,音频报警电路产生持续音,但因集成电路CD4069的工作电压在V2饱和时由C1维持,而C1的电压在衰减,由此形成持续衰减音,此音即可作为灯发生故障的报警提示。
短路自动保护电路由晶体三极管V3和电阻R4、R5组成,在闪光器负载正常情况下,电阻R4上的压降小于晶体管V3的基极导通电压,V3不工作。当负载短路时,流过R4的电流小于V2的最大工作电流,但形成的压降大于0.7伏,V3得到偏压而饱和,与反相器F1输入端连接的V3的集电极为低电位,从而使F1、F2组成的低频振荡器停振,F2输出端的低电位使VMOS功率管V2截止,从而保护了V2。与此同时,V2截止使CD4069获一恒定电压,音频报警电路产生持续音提示。
错误接线保护电路由VMOS功率管内部的保护二极管形成,当闪光器连接电源GB和连接转向开关S2的两条接线错误反接(对调)时;V2内部的二极管导通,V2漏、源两端电压仅为0.7伏左右,使整个闪光器电路得到保护,此时转向灯亮而无闪烁,无报警音响,这种状态提示接线错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闪光器具有多种自动保护功能,使闪光器的寿命得到确实的延长,除提示工作状态外,还能够提示各种故障状态,使用更为安全和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智福,未经李智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93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