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100232.5 | 申请日: | 2000-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82C | 公开(公告)日: | 2003-1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健;樊耀波;胡永梅;胡枭;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的方法及装置。由恒温循环水浴控制土壤温度5℃-35℃,由空气流量计测量和调节空气流量15-90ml/min,蠕动泵提供降水并控制液体流量0-20ml/min,对气相样品和液相样品实时采集,在温度、风速和降水同时控制条件下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挥发、渗滤、降解和滞留等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和各种环境因素对这些行为的影响,本发明的装置有良好的密闭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研究 污染物 土壤 迁移 转化 方法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A.将研究的污染物及土壤加入土壤柱中:(1).直接采用受污染土壤:向土壤柱(T1、T2)中置入聚四氟乙烯筛板(18)、砾石层(19),砾石层(19)的高度为20mm,将受污染的土壤加入土壤柱(T1、T2)中,使土壤表面与土壤柱(T1、T2)进气口(12、12′)或出气口(13、13′)的高度差为30-80mm,迅速密闭土壤柱;或(2).对人工配置的受污染土壤采用均匀施入法:配制污染化合物的混合物水溶液,加入未被目标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中,搅拌均匀待用,土壤重量及污染化合物的浓度依研究需要而定;向土壤柱(T1、T2)中置入聚四氟乙烯筛板(18)、砾石层(19),砾石层(19)的高度为20mm,将人工配置的受污染土壤加入土壤柱(T1、T2)中,使土壤表面与土壤柱(T1、T2)进气口(12、12′)或出气口(13、13′)的高度差为30-80mm,迅速密闭土壤柱;或(3).对人工配置的受污染土壤采用表面施入法:向土壤柱(T1、T2)中置入聚四氟乙烯筛板(18)、砾石层(19),砾石层(19)的高度为20mm,将未被目标污染物污染的土壤加入土壤柱(T1、T2)中,使土壤表面与土壤柱(T1、T2)进气口(12、12′)或出气口(13、13′)的高度差为30-80mm,迅速密闭土壤柱,将预先配制的污染物水溶液均匀洒在土壤表面;B.采用气相通路、液相通路或循环液通路收集经土壤柱流出的气体样品和渗滤液样品:气相通路:空气从提供空气源的设备(A1)中流出,经气体流量计(A3)调节空气流量在15-90ml/min,然后流经恒温循环水浴(V3)调节温度在5-35℃,由土壤柱(T1、T2)进气口(12、12’)进入土壤柱(T1、T2),流经土壤表层,再从土壤柱(T1、T2)出气口(13、13′)流出,气体通过聚四氟乙烯三通旋塞(29、29’)在两对气体采样管(P1、P2、P3、P4)之间切换,从而实现连续采样,流出气中的目标化合物被气体采样管(P1、P2、P3、P4)中的吸附剂(27)吸附,尾气排空;每个土壤柱(T1、T2)对应一条气相通路;液相通路:水从提供纯净水源的设备(V1)流经蠕动泵(V2),控制液体流量为0-20ml/min,再经恒温循环水浴(V3)控制温度范围在5-35℃,由土壤柱(T1、T2)盖顶的进水口(5、5’)经布水器(B)注入土壤柱(T1、T2),再经土壤柱(T1、T2)的渗滤液出口(17、17’),收集于渗滤液采样器(W、W’)中供分析;渗滤液采样器(W、W’)在自动采样模式下,采样时间间隔设定在1-9999秒范围内;或在人工控制下,以任意时间间隔连续采集;每个土壤柱对应一条液相通路;循环液通路:循环液经恒温循环水浴(V3)预热或预冷,控制温度范围在5-35℃,从而控制土壤柱(T1、T2)温度在5-35℃,循环液经恒温循环水浴(V3)内置循环水泵(45),依次以串联形式流经土壤柱(T1、T2)保温层(11)后,再从末端土壤柱(T2)循环液出口(22’)回到恒温循环水浴(V3)中,循环使用;C.分析样品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运转结束后,采用常规方法,对气体采样管(P1、P2,P3、P4)中的吸附剂(27)进行流出气中目标化合物挥发总量分析;对于渗滤液样品及土壤中的目标化合物进行渗滤量及残留量分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00100232.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