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型约束动静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01119911.3 | 申请日: | 200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08C | 公开(公告)日: | 2003-11-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新;梁秀文;邓央;蔡凤翔;杨午扬;强方青;赵永义;曹戈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G06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天语,冯风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地震数据处理的模型约束动静校正方法,包括:共反射点/共反射面元道集叠加;建立约束模型;根据约束模型建立标准模型道;将模型道与道集中各道沿时窗滑动对比,计算各道与模型道的相关系数,按不同的层位段、时间段对道集作时差校正;道集叠加;与原始剖面对比;回加原始记录,输出校正道集记录和剖面。本发明可时变、空变、多域处理,用于叠前、叠后以及深度/时间偏移中,适用性强,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地表与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反射空白区多,地下构造难以成像的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型 约束 动静 校正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模型约束动静校正方法,对用常规方法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以动校后或叠前偏移后的CDP/CRP道集为基础,以有效反射的层位解释模型为约束,以相似性为判别标准的模型约束校正技术,其特征在于处理步骤包括:(1)共反射点/共反射面元道集叠加,地震测线原始CDP叠加道集,通过道集分析,校正量最大的有效反射层位,将原始CDP道集叠加得到地震剖面;(2)建立约束模型,通过道集校正最大时移量分析,道集需要校正的最大时移量,建立初始层位约束模型图,做校正处理;(3)在CDP/CRP叠加剖面上拾取有效反射的层位解释模型,以模型中对应的叠加道作为各道集的标准模型道;(4)计算各道与模型道的相关系数与校正时间量,CDP/CRP点的反射信息相似系数大于0.5,而其它信息与有效反射信息之间的相似性相似系数小于0.3,为筛选有效信号,剔除噪声,以相似性为判别标准,其数学模型为:Φ(τt)=Σp=1NM(kΔt+pΔt)·X(pΔt+τΔt)其中Φ(τt)是相关函数;X(t)为记录波形,M(t)为模型道,p为相关运算时的离散点序号,N为两个波形相关运算的点数,τ为时移,τ取值为0,1,2,3,4,......T;为最大时移点数,k为常数,以采样间隔为单位,其取值为估计的最大可能剩余校正值,Δt为采样间隔。则所求校正量为Δτ=τM-kΔt,它是模型约束校正所得的最终校正量,这个值对CDP/CRP道集中的每一道而言,沿时间方向是随样点所属的层位不同而变化;(5)对不同的有效反射层位沿层选择不同的校正时窗,将模型道与道集中各道沿时窗滑动对比,优选,通过相关计算道集中各道与模型道的相关系数和校正量,并施加在共反射点/共反射面元道集的有效反射层位上,对道集中各道在该时窗内进行剩余时差校正,确保有效反射信息的无时差同相叠加;(6)道集叠加,经初始校正处理后得到地震剖面;(7)与原始剖面对比,检查约束模型是否合适,当不合适时返回第2步调整约束模型,重复上述步骤,至浅中深层成像均得到满意的效果、校正道集分析获得明显效果;(8)剖面上回加原始记录,输出校正后的道集记录和叠加剖面,输出校正后的道集记录=最终处理结果×a%+原始数据×b%,其中a和b的值域为0~100,a+b=10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01119911.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