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真空多层绝热卧式低温液化气体储罐内支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410017708.4 | 申请日: | 200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563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5-01-12 |
发明(设计)人: | 汪荣顺;孙洪利;罗永欣;石玉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12 | 分类号: | F17C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文娟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高真空多层绝热卧式低温液化气体储罐内支承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设计一种最大装载率下满足受力和漏热量要求的内支承结构,在液化气体储罐二端封头内采用内封头中部反置小封头形成左径向支承、右径向支承与轴向支承结构。该内支承结构仅设置在储罐两端的内外封头之间,能承受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该内支承结构受力与隔热特性好,结构可靠性高,易实现受力与隔热的可控设计,低温液化气体的装载率大,是与卧式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相匹配的内支承结构。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多层 绝热 卧式 低温 液化 气体 储罐内 支承 结构 | ||
【主权项】:
1、一种高真空多层绝热卧式低温液化气体储罐内支承结构,包括外壳左封头(1)、外壳左封头加强板(2)、内胆左封头(3)、内胆左封头加强板(4)、左过渡接筒(5)、左补强板(6)、左加强筒(7)、左加强板(8)、左玻璃钢支承管(9)、左封板(10)、不锈钢支承轴(11)、锁紧螺帽(12)、左反置小封头(13)、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14)、右轴向玻璃钢垫块(15)、左轴向玻璃钢垫块(16)、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左固定环(17)、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右固定环(18)、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19)、右反置小封头(20)、工艺管(21)、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右固定环(22)、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左固定环(23)、外壳右封头(24)、外壳右封头加强板(25)、内胆右封头(26)、内胆右封头加强板(27)、右过渡接筒(28)、右补强板(29)、右加强筒(30)、右加强板(31)、右玻璃钢支承管(32)、右封板(33)、内直筒体(34)和外直筒体(35),其特征在于: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设计一种最大装载率下满足受力和漏热量要求的内支承结构,在液化气体储罐二端封头内采用内封头中部反置小封头形成左径向支承结构、右径向支承结构与轴向支承结构,外壳左封头(1)、外壳左封头加强板(2)、左补强板(6)、左加强筒(7)、左加强板(8)和左玻璃钢支承管(9)相互焊接在一起形成左外封头体;内胆左封头(3)、左过渡接筒(5)、内胆左封头加强板(4)、左反置小封头(13)、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右固定环(18)和不锈钢支承轴(11)相互焊接在一起形成左内封头体;外壳右封头(24)、外壳右封头加强板(25)、右补强板(29)、右加强筒(30)、右加强板(31)和右玻璃钢支承管(32)相互焊接在一起形成右外封头体;内胆右封头(26)、右过渡接筒(28)、右反置小封头(20)、工艺管(21)、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左固定环(23)和内胆右封头加强板(27)相互焊接在一起形成右内封头体。右外封头体和外直筒体(35)一端焊接形成外壳组合段;左内封头体、右内封头体和内直筒体(34)相互焊接在一起形成内胆,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19)套入右过渡接筒(28)内,紧贴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左固定环(23),再套入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右固定环(22),用专用工装轴向压紧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右固定环(22),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右固定环(22)与右过渡接筒(28)角焊接,外壳组合段上右玻璃钢支承管(32)套入右径向玻璃钢支承盘(19)内;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14)套入左过渡接筒(5)内,紧贴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右固定环(18),再套入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左固定环(17),用专用工装轴向压紧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左固定环(17),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左固定环(17)与左过渡接筒(5)角焊接,右轴向玻璃钢垫块(15)套在不锈钢支承轴(11)上,左外封头体套入左径向玻璃钢支承盘(14)内,左外封头体上的外壳左封头(1)与外壳组合段焊接;左轴向玻璃钢垫块(16)套入左玻璃钢支承管(9)内,锁紧螺帽(12)旋到不锈钢支承轴(11)上来压紧左轴向玻璃钢垫块(16)与右轴向玻璃钢垫块(15),锁紧螺帽(12)与不锈钢支承轴(11)角焊接,左封板(10)与左补强板(6)角焊接,右补强板(29)与右封板(33)角焊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410017708.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针梳机伺服控制毛条匀整装置
- 下一篇:过瘤胃氯化胆碱的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