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钛纳米铕荧光探针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410020716.4 | 申请日: | 2004-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707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5-12-14 |
发明(设计)人: | 袁景利;谭明乾;叶志强;王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3/50;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宗富;周秀梅 |
地址: | 116023***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无机-有机杂化的二氧化钛荧光纳米微粒,具体地说是一种二氧化钛纳米铕荧光探针及其(生物分子标记检测)应用,首先利用硅烷化试剂与三价铕-β-二酮类荧光配合物形成荧光前驱体,然后再与钛酸酯在醇-水溶液中发生溶胶-凝胶反应,生成一种表面带有生物标记活性基团的强荧光性纳米微粒,这种二氧化钛荧光纳米微粒荧光寿命在400微秒左右,荧光量子收率可以达到11%。将其作为生物分子荧光探针进行时间分辨荧光测定时可以有效消除来自生物样品的背景荧光的干扰,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细胞及生物组织染色、显微镜成像测定,生物体系活性物质的检测等生化检测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纳米 荧光 探针 及其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二氧化钛纳米铕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其是按如下操作过程制备获得,首先由硅烷化试剂与三价铕-β-二酮类荧光配位体共价键合形成荧光前驱体,然后再与钛酸酯发生共聚形成杂化纳米荧光微粒;所述三价铕离子、β-二酮有机配位体、硅烷化试剂的单体及钛酸酯,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为1∶2-3∶5-50∶200-100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410020716.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合器机构
- 下一篇:人乳头瘤病毒的定型、定量基因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