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510016760.2 申请日: 2005-04-30
公开(公告)号: CN1857069A 公开(公告)日: 2006-11-08
发明(设计)人: 杨富亿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00 分类号: A01K61/00;A01G16/00
代理公司: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恩庆;刘树中
地址: 130012吉林***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属农业技术领域的水产养殖,是一种苏打盐碱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利用途径,是一种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本发明内容包括:田间工程措施;养殖鱼的种类及其放养方法;水量管理;合理施有机肥和化肥;改善苇塘生态环境;人工投喂饲料;科学防治病虫害;适时捕鱼;苇塘淤泥返稻田改土。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开发盐碱湿地,可以实现苇塘成鱼产量2500~3500kg/hm2,稻田成鱼产量600~900kg/hm2,年均纯收入7400元/hm2,经济产投比2.147。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
搜索关键词: 苏打 盐碱 湿地 综合 开发利用 方法
【主权项】:
1、一种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以苇塘湿地为中心的低洼盐碱闭流区内,将苇塘周边的盐碱荒地沿等高线开发成梯级稻田,打水源井,开挖输水渠道;单块稻田面积以为0.1~0.3hm2,实行单排单灌;稻田内开挖“田”、“日”、“目”字形的鱼沟,其中在“日”、“目”字形鱼沟的中央再增挖一条串心沟;鱼沟规格为:上口宽70~80cm,下底宽30~40cm,深40~50cm,在鱼沟交点处、进水口和排水口处各挖一个长2m、宽1.5m、深1.0~1.2m的鱼坑;在苇塘周围开挖宽8~10m、深1.0~1.2m的环沟,挖出的土在外围筑坝,坝基内侧与环沟外缘之间留出5m宽的消浪带;苇塘内部沿苇棵密度相对较小处开挖宽1.5~2.0、深1.0的明水沟,并与环沟相通,其布局基本呈“井”字形;在苇塘与稻田之间开挖一条渠道,使稻田排水全部进入苇塘;稻田养殖鱼类为鲤鱼、鲫鱼和草鱼,鱼种放养量分别为30~75kg/hm2、10~40kg/hm2和30~90kg/hm2;苇塘养殖鱼类为鲤、鲫、草鱼、鲢、鳙和团头鲂,鱼种放养量分别为220~300kg/hm2、5~30kg/hm2、30~60kg/hm2、20~40kg/hm2、15~60kg/hm2及10~20kg/hm2;饲养期间,稻田水量按一般常规种稻管理即可,但要防止出现棕色水质;苇塘水量管理按照鱼、苇兼顾的原则,采取“春浅夏满秋落干”的三灌三排措施;同时还要补投部分人工饲料,苇塘每天投喂45~150kg/hm2,稻田每天或隔1~2天投喂一次,1个生长期的投喂量在1000~1500kg/hm2;每年春季化冻前,烧掉苇塘收割后残存的芦苇、蒿草等植物,化冻后再重耙或浅翻一次;饲养期间,当苇、草长出水面50cm以上时,要及时将明水沟旁2m远以内的苇、草全部割掉;9月上旬稻田排水时,将鱼类捕出放到苇塘明水沟内的栅栏中,继续饲养;9月中旬苇塘开始排水,到9月底、10月初左右干塘捕鱼;在春季化冻前,将苇塘塘泥清除5~10cm放入稻田;采用人工驱赶、细喷雾法使用农药的方法防治水稻和芦苇的病虫害;采用鱼种放养前浸洗消毒和水体消毒的方法防治鱼类病害;对稻田和苇塘以基肥和追肥的形式,增施有机肥和化肥,以改善盐碱地土壤及水体的理化环境。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510016760.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