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iCMOS高速低功耗2分频器无效
申请号: | 200510030477.5 | 申请日: | 2005-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787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6-06-14 |
发明(设计)人: | 许永生;李勇;钱惠富;赖宗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惠丹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23/42 | 分类号: | H03K23/42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宗德;石昭 |
地址: | 20006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BiCMOS高速低功耗2分频器,属于集成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的技术领域,由第一锁存器L1和第二锁存器L2组成,两锁存器是Bipolar器件和CMOS器件相结合的电路,两锁存器的Bipolar器件,即晶体管的有源负载是PMOS管,锁存器的Bipolar器件,即晶体管的恒流源是NMOS管,两锁存器的交叉耦合对是小偏置电流的偏置电路,旨在提高锁存器的工作速度,兼有Bipolar器件和CMOS器件的优点:工作频率高、功耗低和制备集成电路时占用的芯片面积小,特别适于作高速低功耗的N级级联的2N分频器。 | ||
搜索关键词: | bicmos 高速 功耗 分频器 | ||
【主权项】:
1、一种BiCMOS高速低功耗2分频器,由第一锁存器(L1)和第二锁存器(L2)组成,第一锁存器(L1)含D1端、端、CLK1端、端、Vbias1端、VCC1端、Qout1端、端和地线,VCC1端和地线跨接在电压源+端和电压源-端之间,第二锁存器(L2)含D2端、端、CLK2端、端、Vbias2端、VCC2端、Qout2端、端和地线,VCC2端和地线跨接在电压源+端和电压源-端之间,第一锁存器(L1)与第二锁存器(L2)之间的电路连接,第一锁存器(L1)的D1端、端、Qout1端、端、CLK1端和端分别与第二锁存器(L2)的端、Qout2端、D2端、端、端和CLK2端连接,第一锁存器(L1)的Vbias1端和第二锁存器(L2)的Vbias2端与偏置电压端连接,第一锁存器(L1)的CLK1端和端是所述分频器的差分信号输入端,第二锁存器(L2)的Qout2端和端是所述分频器的2分频差分信号输出端,其特征在于,第一锁存器(L1)还含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三晶体管(Q3)、第四晶体管(Q4)、第五晶体管(Q5)、第六晶体管(Q6),第一MOS管(M1)和第四MOS管(M4)是NMOS管,第二MOS管(M2)和第三MOS管(M3)是PMOS管,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三晶体管(Q3)、第四晶体管(Q4)、第五晶体管(Q5)和第六晶体管(Q6)是NPN管,第二锁存器(L2)还含第五MOS管(M5)、第六MOS管(M6)、第七MOS管(M7)、第八MOS管(M8)、第七晶体管(Q7)、第八晶体管(Q8)、第九晶体管(Q9)、第十晶体管(Q10)、第十一晶体管(Q11)、第十二晶体管(Q12),第五MOS管(M5)和第八MOS管(M8)是NMOS管,第六MOS管(M6)和第七MOS管(M7)为PMOS管,第七晶体管(Q7)、第八晶体管(Q8)、第九晶体管(Q9)、第十晶体管(Q10)、第十一晶体管(Q11)和第十二晶体管(Q12)是NPN管,第一锁存器(L1)的电路连接,第二MOS管(M2)的源极、第三MOS管(M3)的源极、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VCC1端连接,第三MOS管(M3)的栅极、第三MOS管(M3)的漏极、第四晶体管(Q4)的集电极、第六晶体管(Q6)的集电极、第五晶体管(Q5)的基极与Qout1端连接,第二MOS管(M2)的栅极、第二MOS管(M2)的漏极、第三晶体管(Q3)的集电极、第五晶体管(Q5)的集电极、第六晶体管(Q6)的基极与端连接,第三晶体管(Q3)的基极与D1端连接,第四晶体管(Q4)的基极与端连接,第三晶体管(Q3)的发射极和第四晶体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一晶体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基极与CLK1端连接,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与端连接,第一晶体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第一MOS管(M1)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M1)的源极与地线连接,第五晶体管(Q5)的发射极和第六晶体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MOS管(M4)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M1)的栅极和第四MOS管(M4)的栅极与Vbias1端连接,第四MOS管(M4)的源极与地线连接,第二锁存器(L2)的电路连接,第六MOS管(M6)的源极、第七MOS管(M7)的源极、第八晶体管(Q8)的集电极与VCC2端连接,第六MOS管(M6)的栅极、第六MOS管(M6)的漏极、第九晶体管(Q9)的集电极、第十一晶体管(Q11)的集电极、第十二晶体管(Q12)的基极与Qout2端连接,第七MOS管(M7)的栅极、第七MOS管(M7)的漏极、第十晶体管(Q10)的集电极、第十二晶体管(Q12)的集电极、第十一晶体管(Q11)的基极与端连接,第九晶体管(Q9)的基极与D2端连接,第十晶体管(Q10)的基极与端连接,第九晶体管(Q9)的发射极和第十晶体管(Q10)的发射极与第七晶体管(Q7)的集电极连接,第七晶体管(Q7)的基极与CLK2端连接,第八晶体管(Q8)的基极与端连接,第七晶体管(Q7)的发射极和第八晶体管(Q8)的发射极与第五MOS管(M5)的漏极连接,第五MOS管(M5)的源极与地线连接,第十一晶体管(Q11)的发射极和第十二晶体管(Q12)的发射极与第八MOS管(M8)的漏极连接,第五MOS管(M5)的栅极和第八MOS管(M8)的栅极与Vbias2端连接,第八MOS管(M8)的源极与地线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惠丹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惠丹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510030477.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油添加剂组合物
- 下一篇:侧压式退套、镶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