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继两层式立体交叉桥无效
申请号: | 200510046506.7 | 申请日: | 200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869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6-1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学思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69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的立交桥系列属于城市交通运输领域。它利用道路十字交叉口一个方向中位于同一自然路面涵洞桥的形式,解决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无接触的问题;利用匝道跨线桥系统,解决了机动车左转、右转及调头的问题;使只有地面和地上一层即两层立交桥三动流各行其道并均具有全转向功能,机动车各车道间无交叉、无交织,可适应各种道路交叉口。 | ||
搜索关键词: | 再继两层式 立体交叉 | ||
【主权项】:
1.一种城市道路交叉口立体交叉桥,其特征在于桥的结构由下层跨线桥(5)、上层跨线桥(6)、联接上下层桥及地面的匝道系统和地面层等四个系统组成,其中:下层桥系统由下层跨线桥即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涵洞(5)与其两侧连接于地面的坡道(7)构成;上层桥系统由上层跨线桥(6)及其两侧连接于地面的引桥(16)构成:匝道系统由上层桥右转轮下坡回头曲线左转向匝道(1).上层桥右转到下层桥沿线方向的匝道(2)、下层桥上坡左转轮跨线左转向匝道(3)、下层桥右转到上层桥沿线方向的匝道(2)和下层桥左转轮跨线调头匝道(4)构成;其中:匝道(4)在跨线桥(6)下起坡直行段夹在匝道(1)与匝道(3)直行段之间;下坡直行段夹在匝道(1)直行段与下层桥直行车道(8)之间;弯道部分在匝道(3)弯道的内侧,并可在非车流高峰时段互通;匝道(1)直行道段的外侧依次是匝道(3)和匝道(2)的直行道段,匝道(1)转到下层桥沿线方向的直行道段在前进方向的左侧为匝道(4)的下坡直行段、右侧为上层跨线桥(6)另侧匝道(4)的起坡直行段;下层桥的右转匝道(2)位于下层桥左转匝道(3)外侧,里侧向路中心线方向依次是匝道(4)起坡直行段、匝道(1)下坡直行段、上层跨线桥(6)另侧匝道(4)的下坡直行段和下层桥直行车道(8);地面层系统由下层跨线桥下的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涵洞(5)和平行涵洞(5)的上层跨线桥(6)沿下层跨线桥系统、匝道系统两侧下空间所形成的非机动车道(15)、人行道(14)及其示意的纵横路线所构成;非机动车及人行道路线(15)、(14)上空的下层跨线桥(5)及匝道系统距地面的净高可以有允许个别机动车通过的能力;机动车道上空的匝道系统距路面的净高与上层跨线桥(6)距下层跨线桥(5)的净高相同;桥的支撑系统不影响桥下道路的平面流程布局;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及人行道无接触界面;各方向机动车道均具有直行、左转、右转和调头的全转向功能,各转向匝道之间以及匝道系统与所有直行道之间无交织,上层桥由路中心线向外的顺序依次是:上层跨线桥引桥直行车道(10)、左转向分流减速车道(11)和右转向分流减速车道(12);桥面的坡度,转弯半径、平曲线、竖曲线等各项设计指标均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学思,未经李学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510046506.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击穿保护的晶体管结构
- 下一篇:一种空气制冷制热中央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