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的调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520041239.X | 申请日: | 2005-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7928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6-07-05 |
发明(设计)人: | 田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春明 |
主分类号: | B60N2/235 | 分类号: | B60N2/235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宗德 |
地址: | 200436***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的调角装置,属于汽车附件的技术领域,由两块压板、两块摩擦片、内齿轮板、外齿轮板、两块楔块、两个滚柱和拨盘组成,旋转拨盘,拨叉的一脚推动紧邻的第一滚柱,第一滚柱推动相依的第一楔块,第一楔块再推动第二楔块,第二楔块又推动第二滚柱,四者作同方向移动,反之亦然,从而使外齿轮可以在内齿轮内往复滚动,使外齿轮板相对于内齿轮板角位移,实现汽车座椅的调角功能。该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合理,降低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且能保持良好工作性能与效率,适合普遍推广应用。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调角器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座椅调角器的调角装置包括:第一压板(1)、第一摩擦片(2)、内齿轮板(3)、外齿轮板(4)、第二摩擦片(7)、第二压板(8)、拨盘(9),第一压板(1)包括第一固定板(11)、第一弧形槽(12)、第一压盖(14),第一固定板(11)包括第一铆钉孔(10)和第二铆钉孔(13),第一摩擦片(2)和第二摩擦片(7)均呈部分环状,内齿轮板(3)包括第四铆钉(32)、第三铆钉(33)、孔圈(34)、内齿轮轴孔(35)、内齿轮(36),内齿轮(36)由内齿轮板(3)经冲压形成,内齿轮(36)凹入内齿轮板(3)的一个表面,内齿轮板(3)的中部开有内齿轮轴孔(35),内齿轮轴孔(35)与内齿轮(36)同心,孔圈(34)的内孔充当内齿轮轴孔(35),在内齿轮轴孔(35)一侧的内齿轮板(3)为半圆形,在内齿轮轴孔(35)另一侧的内齿轮板(3)上开有第一凸焊点(30)、第三铆钉孔(31)、第二凸焊点(37)、第四铆钉孔(38),外齿轮板(4)包括外齿轮轴孔(40)、第一铆钉(45)、第二铆钉(46)、圆环(47)、外齿轮(48),外齿轮(48)由外齿轮板(4)经冲压形成,外齿轮(48)凸出于外齿轮板(4)的一个表面,外齿轮板(4)的中部开有外齿轮轴孔(40),外齿轮轴孔(40)与外齿轮(48)同心,在外齿轮轴孔(40)一侧的外齿轮板(4)为半圆形,在外齿轮轴孔(40)另一侧的外齿轮板(4)上开有第三凸焊点(41)、第五铆钉孔(42)、第六铆钉孔(43)、第四凸焊点(44),内齿轮(36)比外齿轮(48)多一齿,第二压板(8)包括第二固定板(80)、第二弧形槽(82)、第二压盖(83),第二固定板(80)包括第七铆钉孔(81)、第八铆钉孔(84),拨盘(9)包括弹性档圈(90)、档圈槽(92)、定位轴(93)、拨叉(94)、压盘(95),拨盘(9)的中心部位开有接轴孔(96),连接方式:第一弧形槽(1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固定板(11)和第一压盖(14)连接,第一压板(1)以将第一摩擦片(2)夹在压盖(14)与内齿轮板(3)一侧半圆形表面之间的方式通过第一铆钉(45)、第二铆钉(46)、第五铆钉孔(42)、第六铆钉孔(43)、第一铆钉孔(10)、第二铆钉孔(13)铆接在外齿轮板(4)的上表面,第二弧形槽(82)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固定板(80)和第二压盖(83)连接,第二压板(8)以将第二摩擦片(7)夹在第二压盖(83)与外齿轮板(4)一侧半圆形表面之间的方式通过第三铆钉(33)、第四铆钉(32)、第三铆钉孔(31)、第四铆钉孔(38)、第七铆钉孔(81)、第八铆钉孔(84)铆接在内齿轮板(3)的下表面,孔圈(34)以与内齿轮(36)同心方式与内齿轮板(3)的一个表面固定连接,在外齿轮轴孔(40)中镶有圆环(47),圆环(47)的厚度与外齿轮轴孔(40)的厚度相同,外齿轮(48)与内齿轮(36)啮合连接,从拨盘(9)的上端起向下依次排列有档圈槽(92)、定位轴(93)、拨叉(94)、压盘(95),弹性档圈(90)以卡扣在档圈槽(92)内的方式与档圈槽(92)扣接,内齿轮轴孔(35)套在定位轴(93)外和定位轴(93)能在内齿轮轴孔(35)内旋转的方式与定位轴(93)连接,拨叉(94)的内径与孔圈(34)的外径相匹配,拨叉(94)的高度等于孔圈(34)下端面至内齿轮(36)凹入面的高度加上圈形弹簧(91)的厚度,压盘(95)的直径介于外齿轮轴孔(40)的直径与外齿轮(48)的齿根圆直径之间,其特征在于,它还含有第一楔块(51)、第二楔块(52)、第一滚柱(6)、第二滚柱(60)、圈形弹簧(91),第一楔块(51)和第二楔块(52)的前端有U形凹口,第一楔块(51)和第二楔块(52)的后端有V形凹口,第一楔块(51)和第二楔块(52)的厚度与孔圈(34)的高度相等,拨叉(94)的两脚、第一楔块(51)、第二楔块(52)、第一滚柱(6)、第二滚柱(60)分别对称设置于圆环(47)与孔圈(34)之间的槽内,第一楔块(51)、第二楔块(52)的V形凹口分别与第一滚柱(6)、第二滚柱(60)相依连接,第一滚柱(6)、第二滚柱(60)的圆柱壁两侧、第一楔块(51)、第二楔块(52)的两侧分别和孔圈(34)外圆壁、圆环(47)的内圆壁相抵,圈形弹簧(91)的两脚跨接在第一楔块(51)和第二楔块(52)的U形凹口之间,压盘(95)将第一楔块(51)、第二楔块(52)、第一滚柱(6)、第二滚柱(60)、圈形弹簧(91)盖在压盘(95)的上表面与外齿轮板(4)之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春明,未经田春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520041239.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化石油钢瓶残液燃净安全节能器
- 下一篇:气、油压缸的活塞改良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