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保温胆液体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5997.6 | 申请日: | 2006-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9090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06-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应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应鹏 |
主分类号: | F24H1/18 | 分类号: | F24H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信悦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苏瑞 |
地址: | 100012北京市朝阳区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真空保温胆液体加热装置。加热管上缠绕加热线及防干烧线、出水管上缠绕测温线,加热线与其引进引出线及并线点、防干烧线与其引进引出线及并线点、测温线与其引进引出线及并线点均电连接,加热管与端盖小凹槽、端盖进水孔与进水管而出水孔与出水管均插装,加热线进口端及出口端、防干烧线进口端及出口端、测温线进口端及出口端均装引线密封垫及引线垫片与引线螺栓紧固,加热引进引出线、防干烧引进引出线、测温引进引出线依次从所述各口端经引线密封垫及引线垫片及引线螺栓穿出,端盖与密封套再与真空胆均镶嵌后分别由扎带A及B结扎。用于液体加热。有保温、节电、安全、无死水、热水先放等特点。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保温 液体 加热 装置 | ||
【主权项】:
权利要求书1、一种真空保温胆液体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有包括加热线进口端(101)、加热线出口端(102)、防干烧线进口端(103)、防干烧线出口端(104)、测温线进口端(105)、测温线出口端(106)、进水孔(107)、出水孔(108)、凸台(109)构成的端盖(1),有真空胆(2),有加热管(3),有包括包括加热引进线(401)、加热引出线(402)、加热下并线点(403)、加热上并线点(404)构成的加热线(4),有包括防干烧引进线(501)、防干烧引出线(502)、防干烧下并线点(503)、防干烧上并线点(504)构成的防干烧线(5),有出水管(6),有包括测温引进线(701)、测温引出线(702)、测温下并线点(703)、测温上并线点(704)构成的测温线(7),有引线螺栓(8),有引线密封垫(9),有引线垫片(10),有密封套(11),有扎带A(12),有扎带B(13)共同构成;所述端盖(1)为倒置的圆盖状的结构,该圆盖的底面设置有加热线进口端(101)、加热线出口端(102)、防干烧线进口端(103)、防干烧线出口端(104)、测温线进口端(105)、测温线出口端(106),其所述各口端底的圆心位置均设置有引线孔,该圆盖上设置有进水孔(107)、出水孔(108),该圆盖的上面设置有一个大的圆环形凹槽和一个小的圆环形凹槽、其小的圆环形凹槽内以放射线的方式设置有凸台(109);所述加热线进口端(101)、加热线出口端(102)、防干烧线进口端(103)、防干烧线出口端(104)、测温线进口端(105)、测温线出口端(106)均为螺母状的结构;所述进水孔(107)、出水孔(108)及所述的引线孔均为圆形孔的形状;所述凸台(109)为放射线形的凸条状的结构;所述真空胆(2)为双层之间抽真空而倒置的胆状的结构;所述加热管(3)为底端设置有拱门孔的管状的结构;所述出水管(6)及进水管均为管状的结构;所述加热引进线(401)、加热引出线(402)、加热线(4)、防干烧引进线(501)、防干烧引出线(502)、防干烧线(5)、测温引进线(701)、测温引出线(702)、测温线(7)均为线状的结构;所述加热下并线点(403)、加热上并线点(404)、防干烧下并线点(503)、防干烧上并线点(504)、测温下并线点(703)、测温上并线点(704)均为多根线相接于一点状的结构;所述引线螺栓(8)为中心设置有引线孔的螺栓状的结构;所述引线密封垫(9)为中心位置设置有引线孔的半球体的垫状的结构;所述引线垫片(10)为中心位置设置有引线孔的圆垫片状的结构;所述密封套(11)为圆形的双层套状的结构;所述扎带A(12)、扎带B(13)均为带状的结构;所述真空保温胆液体加热装置,其加热管(3)与加热线(4)以缠绕的方式相连接,其加热管(3)的上端段与防干烧线(5)以缠绕的方式相连接,其出水管(6)与测温线(7)以缠绕的方式相连接,其加热引进线(401)与加热线(4)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加热线(4)与加热引出线(402)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一组加热线(4)的下端及另一组加热线(4)的下端均与加热下并线点(403)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一组加热线(4)的上端及另一组加热线(4)的上端均与加热上并线点(404)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防干烧引进线(501)与防干烧线(5)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防干烧线(5)与防干烧引出线(502)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一组防干烧线(5)的下端及另一组防干烧线(5)的下端均与防干烧下并线点(503)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一组防干烧线(5)的上端及另一组防干烧线(5)的上端均与防干烧上并线点(504)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测温引进线(701)与测温线(7)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测温线(7)与测温引出线(702)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一组测温线(7)的下端及另一组测温线(7)的下端均与测温下并线点(703)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一组测温线(7)的上端及另一组测温线(7)的上端均与测温上并线点(704)以电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加热管(3)与端盖(1)上的小凹槽、端盖(1)上的进水孔(107)与进水管、出水管(6)与端盖(1)上的出水孔(108)均以插装的方式相连接,其加热线进口端(101)的引线孔内穿装加热引进线(401)、加热线出口端(102)的引线孔内穿装加热引出线(402)、防干烧线进口端(103)的引线孔内穿装防干烧引进线(501)、防干烧线出口端(104)的引线孔内穿装防干烧引出线(502)、测温线进口端(105)的引线孔内穿装测温引进线(701)、测温线出口端(106)的引线孔内穿装测温引出线(702)后均依次安装引线密封垫(9)及引线垫片(10)而与引线螺栓(8)以螺纹紧固的方式相连接,其加热引进线(401)、加热引出线(402)、防干烧引进线(501)、防干烧引出线(502)、测温引进线(701)、测温引出线(702)均分别依次穿出引线密封垫(9)、引线垫片(10)、引线螺栓(8),其端盖(1)的外圆及大凹槽与密封套(11)、密封套(11)与真空胆(2)的胆口端均以镶嵌的方式相连接,其端盖(1)上的密封套(11)与扎带A(12)、真空胆(2)上的密封套(11)与扎带B(13)均以结扎的方式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应鹏,未经李应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62011599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